心中有策略,备考胜一筹

时间:2022-08-11 10:04:35

摘 要:高考,永远是一根指挥棒,指挥着高三地理教学。一线教师为了能够取得高考的胜利,帮助学生成功,都应该心中有策略,方能备考一筹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备考策略是应该针对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自然地理部分的复习应侧重原理、规律的运用,并能通过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因此,在复习中应侧重相关内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授之以“渔”,触类旁通,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凸显能力要求。

一、抓主干,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把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上,夯实基础,认真梳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各个环节的知识,并能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促进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综合认识和运用能力,避免在复习时只注重对某个具体习题的解答,而忽视对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高考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体现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考试大纲》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在复习中要抓主干,并向旁枝辐散,使地理知识这棵智慧树枝既繁叶茂,又脉络有致。

二、应用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地理复习

1.熟悉相关地理的概念、原理与规律

地理的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每个地理概念都有它的内涵与外延,内涵

是该地理概念的内在特征,外延则包括该概念所属的一切事物,在复习时要讲清概念内涵,多举典型的外延实例,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便于实际运用。如等温线的走向,学生对“走向”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许多学生误解为“分布特征”“弯曲方向”,我们在总复习时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掌握和使用这一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地理原理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而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学习掌握地理原理能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形式,地理原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关系原理:如等高线凸向与地形等。(2)形成原理:如风的形成等。(3)发展变化原理:如农业区位因素等。(4)运动规律原理:如地球运动等。(5)分布规律原理:如气温的分布规律等。复习时应注重各种原理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使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以下四种:(1)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如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等。(2)地理事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等等。(3)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降水的空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规律等。(4)地理事物的时间分布规律:如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等等。学习地理各种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时空分布,并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2.重视原理与规律的灵活运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不是要培养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要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具体运用的能力。学生要依据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题目,充分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利用少而精的试题分析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训练中吃透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授之以“渔”,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第37题:(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点。解答此类问题多依赖于对所给图示信息的分析判断,从图表中充分攫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地形特征来回答即可。(2)分析该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解答成因类问题应构建相应知识原理和框架,就可迎刃而解:

沙洲形成的自然原因:

(1)大量泥沙――河流向入海口输送大量泥沙。

(2)流速缓慢――近海水浅,河口处水流缓慢。

(3)海水顶托――河口地带没有强大波浪和海流。

总之,在解答问题时,我们应仔细研究设问,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运用什么概念、原理和规律。做到遇题不慌,心中有数。

三、以“原理+案例”的复习模式,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学习和区域地理研究是地理学科关注的重点,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具备地理素质能力的体现。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应明确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中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而地理事物或现象,都必须用相关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归纳、总结。

1.重视地理事物的分布,构建空间概念

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度位置、

海陆位置往往决定其地理环境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应首先确定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打破文综地理考试的“瓶颈”,才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其定位方法主要有:经纬定位法、轮廓定位法、典型特征定位法、信息辅助定位法等等。正确的定位法为回答区域和系统地理提供了前提,也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

2.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复习时应从正确的定位入手,依据其所在的位置、具备的条件、影响因素等,利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及人地关系为基础去逻辑推理,得出该区域所独有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位置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措施,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对初高中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建立联系线索,学会运用,逐步提高在不同区域背景下知识整合和应用的能力。注重重点区域,关注“原理+案例”的复习模式,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应学会区域类比,明确区域差异,通过类比突出各自的区域特征,寻找区域发展的差异,总结区域发展的规律,在区域比较中巩固、发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以地理图表试题为载体,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像、数据表为信息载体,且以文字、图像和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来考查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地理判断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不断强化地图解读能力,指导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综合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地理第10~12题,要求考生对不同类型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进行转换,第37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为载体,通过等高线的判读,考查本区地形的主要特征;通过长江三角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读图、析图,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归纳出推导结论。

五、重视审题训练,建构答题模式

在复习备考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揣摩解题方法、明确答题方向、拟定答题要点、确定答案范围,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从而构建起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如回答地理特征题的一般模式是:地形特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势起伏等)、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等);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答题;对成因类问题的分析,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着手;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析或评价时,也需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建构起了相应的答题模式,学生就有模式可依,亦步亦趋,答题就更全面更完整了。

总而言之,在高三地理复习备考中,我们要讲究策略,因“材”施教,因“材”复习。既各项击破、构建知识网络,又融会贯通各概念、原理和规律,认真读析图表,构建答题模式,使知识、方法、能力相互渗透,多位一体,真正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率,在高考的考场上胜券在握。

作者简介:黄自涛,男,1963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福建省福州市闽清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乡土地理。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探... 下一篇:政治曲线类题学情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