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视听材料对听力理解作用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11 09:56:27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视听材料对听力理解作用的实证研究

摘要:英语视听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这些音像材料到底对英语听力理解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从认知图式的视角,通过实验的方法开展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语音信息关联性强的视频材料能够有效地激活和丰富人们的认知图式,为有声语言材料的处理提供具体直观的参考线索,可促进听力的理解水平。同时,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知识水平对语言材料的理解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图式;英语视听材料;英语听力理解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02―04

一、引言

随着电视、录像及电脑的普及,语言学习的手段和方式也相应增加了。课堂教学不再是单调的口头传授,多媒体的使用令教学更为生动、立体和直观。网络的运用和电视节目的收看使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们喜欢利用各种视听器材获取娱乐和学习的资源,其提供的各类英语视听节目,如新闻广播、纪录片、访谈、电视剧和电影等都是很好的语言学习素材。

视听材料对外语学习作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国外已取得较大的成果。其中Balatova (1994) 研究了语言难度和视频相关度对听力理解效果的影响,Herron, Hanley and Cole (1995) 探讨了教学录像为语言输入提供视觉帮助,改善听力理解效果的问题,Markham (1999)分析了带字幕录像或电视节目对二语词汇学习的作用,Canning-Wilson (2000)分析和探究了视频在外语课堂使用中的不同方面。相关研究大多指出,有声的外语视频材料使语言输入变得更为直观,更有连贯性,更易于理解,因此它们对外语学习,尤其是对外语听力理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只停留在对现象的分析或对不同变量的考量上,甚少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为此,本文作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尝试从认知图式的角度,研究并解释英语视听材料如何对听力理解产生作用。

二、图式理论

图式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其论著《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来的,用以解释人类认识不同质、不同类的事物的方式。该理论后来受到了认知学界的关注并对其加以发展。其中Taylor (2007)认为图式就像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其间密布着各种抽象的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通常以具体事例的方式被识记和储存;Anderson (2012) 认为图式以一种被称为插槽结构(slot)的形式来表征类别知识,它与相关默认值(default values)配对,构成该类别知识的典型特征,并由此对新事件进行推理和编码。虽然学者们对图式有不同的定义,但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即图式是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的一个既错综复杂又有条不紊的无形网络,它连接着个体所有的既往经验和已有知识,当新事物或新信息出现时,它对该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图式理论,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图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被遗忘,但图式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个体知识和阅历的增长而被不断地扩充。当新信息被感知,学习者会在大脑中激发已有图式,通过分析、编辑和合成等工序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实现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吸收。同时,原有图式也会在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得以更新,使更多的内容被添加、整合和同化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得以重构。因此,图式的形成和更新是一个积极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三、图式理论和听力理解

听力理解是一个心理认知行为,是语言输入与大脑图式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涉及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两种信息处理方式。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是利用背景知识图式作为处理语言输入信息的主要手段。背景知识是听者的既有经验和知识。若语言输入中有与其相匹配的信息,那么相关知识就能较好地对新信息进行预测、解释、筛选、检验和吸收,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自下而上的方式是从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开始,逐级上升地按照语音――词汇――句子――语篇的顺序对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这种方式侧重于语言图式。听者的语音知识越丰富、词汇量越大、句法和语篇知识越全面,其对语言输入的解码就越准确,速度也越快。

在听力理解活动中,两种信息处理方式总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对语言的理解有利于激活背景知识,而背景知识的被激活又能令语言得到更深层次和更准确的理解。因此它们是一个双面统一体。

四、实证研究

(一)实验内容及参与者

为了检验图式现象在有声英语视频节目中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以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作者做了一个小实验。实验参与者为70名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大学生,中级英语水平,分别从3个班中随机抽出。这70人被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各35人。他们的答题方式分别是:1.实验组同时进行视、听练习,看完视听材料一遍后答题;2.控制组只听不看,听完同一份材料一遍后答题。

(二)实验选材及题型

实验所选用的视听材料是一段取自“普特网()”的电视科技节目。这段节目讲解了三代灯泡的发光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该节目没有字幕,语速较快,其中约47%的句子为复合句,有相当一部分的科技词汇,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语言难度较大。在背景知识方面,作者从实验后调查得知,受试者在学习这段材料之前,对灯泡的发展历程和几代灯泡的优缺点不甚熟悉,即他们对这方面的图式比较缺乏。而本段视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视频材料与声音材料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联性,即录像画面能够为语音解说提供很好的视觉线索,这对于实验组来说正好弥补了内容图式缺失的问题。

为追求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减少语言提示,本次实验摒弃了以往研究中常用的选择题题型,改用问答题作为检测手段。同时,题目的呈现是一题题依次出现,并要求学生依次回答,不允许倒回去答题,以免后面的题目为前面的题目提供语言提示。

题目共有5道,各占20分。前两题着眼于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另外三题考查学生对细节内容的理解情况。它们分别是:

1.What object has been recounted in the program?

2.How many kinds of bulbs have been recounted in the program?

3.How do incandescent bulbs waste their energy? (划线词需做中文解释)

4.What is one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compact fluorescent lights? (划线词需做中文解释)

5.What makes bulbs made of LED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incandescent bulbs? (Give two of their advantages.)

答案为:

1.Bulb.

2.Three kinds.

3.Through heat.

4.They contain mercury which is polluted. (OR) They create very harsh white light.

5.It produces very nice bright light using 80% to 90% less energy that traditional incandescent bulbs. They don't contain any mercury and they can last 15 years.

(三)实验结果

1.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平均分分别为64.8和40.83,标准差分别为23.65和20.20。将两组的成绩进行对比:Z= 3.85,Z> 1.96,P

2.各题正确人数比例(见下表)

(四)结果分析和讨论

根据以上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分比控制组高出了23.97分,且P

题号实验组控制组183%38%249%26%375%43%455%46%558%40%

这说明参与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控制组中,其成绩跨度从80分到0分,标准差为20.20,说明有部分学生在没有视频辅助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从上表结果看,实验组完成各题的正确率都优于控制组。其中,第一题的正确人数,实验组达到83%,第三题达到75%,另外三题有接近一半或略高于一半的正确率。

从以上结果分析,同时开通录像和录音,即视频和音频两种信息输入渠道,有助于改善听力理解的效果。由于受试者在接触本段材料之前对其中所谈及的知识不甚了解,因此,其可调动的内容图式极为有限,这导致控制组的学生在接收新的语言输入的时候缺乏相关图式用以激活。相比之下,实验组的学生幸运多了。得助于实物以及解说者活灵活现的演示,原本枯燥、陌生的科技原理被直观、生动有趣地呈现在眼前,令原本贫乏的图式得以丰满起来,激发了学生对相关语音信息的释解能力,也令他们对语篇的理解更为深入。

具体来说,现场的视觉线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解说员身旁放着一盏带罩的大台灯和两盏小台灯,都是很容易就能被观众注意到的。注意力的分配决定了信息处理的倾向与偏好,因此,观众会自然地预测到接下来的内容会与台灯有关。此时,与台灯或灯相关的内容图式就会迅速地在他们的大脑中被调动起来。随后,解说员调动了一系列的身体语言来配合她的讲解,如伸手去摸灯罩内的灯泡,并做出被烫了一下的反应;接着,取出另外两种灯泡逐一解说;最后,打开小台灯开关,并指着灯泡部位进行讲解等。由于画面呈现的实物和解说者的动作都与灯泡“bulb”这一物品有关,因此学生很快就能清晰地意识到节目介绍的就是灯泡。当他们看到第一道题目“What object has been recounted in the program?”时,各种灯泡被演示的图式就会在大多数同学脑海中呈现,并帮助他们推导出正确的答案。

动态画面能够呈现出更为立体生动的信息,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更为深刻,对相关图式的编码、整合也更为迅速。比如,当学生们看到视频中各种熟悉的灯泡时,他们脑海中关于灯泡的图式会被激活;解说员逼真的身体语言和画面中鲜明的实物又会令他们感知到更多的灯泡知识。当这些知识被吸收,填补到原有图式的空隙中后,图式内容变得更加齐全丰富。升级后的图式能提高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听辨能力,使信息推导和印证更为有效。例如,在视频中有一段关于解说员介绍白炽灯泡特点的内容。其间她伸手摸了一下灯泡并马上把手抽回,这暗示她被灯泡烫着了。这个情景传递了一个信息:白炽灯泡是会发热的,会烫手的。对于实验组的同学,这条信息一旦被添加到灯泡图示中,它就会自上而下地对将要听到的语音信息进行预测,并在实际听辨时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和整合。 最终,与图式内容非常吻合的词语“heat”被该组大部分同学识记,并被用以正确地回答问题。由此可证明,视觉线索有助于图式的建构。该优势不但体现在内容图式上,对于语言图式的建构也非常有利。再以第一题为例:在控制组学生的错误答案中,有若干答案的发音与“bulb”一词接近,如“boat”,“ball”,“box”,“budle”等。这说明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图式的协助,听者容易对话语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筛选,无法实现对该信息的正确理解。类似的情况在实验组中只有一例,说明内容图式的确帮助他们对语音信息做出了正确的识别和解码。

从实验组对第一题和第三题的答题情况分析,视频内容的确对该组成员内容图式的构建和语料的理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语料难度增大,视觉线索又缺乏的时候,听力策略就要调整了。听力理解除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有自下而上的方式。和内容图式一样,语言图式对听力理解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由于本次实验节选的材料在内容上较生僻,且部分语料没有对应的视觉线索可供参考,因此,即便是实验组的学生,也存在内容图式缺失或不能被有效激活的情况。此时,语言图式的深厚程度成为语音信息能否被准确地听辨识别和合理推导分析的关键。从实验组对第四和第五题的答题情况看,由于语料难度较大,比如答案中出现新单词,导致部分语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在听解时不能对语音信息进行准确地编解码,无法实现自下而上地对语言输入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以致出现较高的失误率。相反地,本组及控制组能正确答题的同学具有较好的语言图式,这令他们在内容图式贫乏的情况下也能对语音信息做出正确的推导和理解。

视频材料虽然对建构认知图式和提高听力理解效果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但它也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例如,在回答第二道问题“How many kinds of bulbs have been recounted in the program?”时,实验组有6位同学因受到视觉线索的误导,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在录像中,解说员曾经取出两个实物灯泡(白炽灯和节能灯泡)做讲解,也曾经对两个在灯罩内但能被感知到的灯泡(白炽灯和LED灯泡)做介绍。由于“白炽灯泡”被重复提及两次,因此,节目中实际上只介绍了三种灯泡。然而,对于语言能力较弱且仅依赖视觉线索来理解语言素材的学生来说,他们会错误地根据所看到的实物数量,或实物+感知的物品数量来回答问题,给出“Two.”或“Four.”的错误答案。相比之下,控制组在没有受到视觉信息干扰的情况下,部分同学反倒能够很好地运用他们的语言图式,正确地回答这道问题。

五、总结

Taylor (2007) 指出,越具体的事物越容易被识记,也越可能在图式形成后被调取和运用。这一观点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印证。伴有丰富肢体语言及实物展示的视频材料作为具体的事例,的确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图式,使他们对信息的判断和遴选更为准确,对语义的推导和验证更为合理。

然而,视频材料若应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它会增加认知负荷,会对听力理解产生干扰,对信息处理产生误导等。因此,如果过分依赖视觉信息而忽视了听觉信息的重要性,必将导致信息处理的偏失或失误。

此外,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同等重要,如果背景知识以及语音、词汇等语言知识贫乏都会造成听力理解的困难。

最后,本研究选用的是一段视频与音频相关度较高且不为听者所熟悉的材料。如果变量改变,得出来的结果会一样吗?这些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ohn R.秦裕林等译.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Baltova, I. Impact of video on the comprehension skills of core French students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4(03).

[3]C. Canning-Wilson. Practical Aspects of Using Video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2000(11).

[4]Herron, C, Hanley, J. and Cole, S. A comparison study of two advance organizers for introducing beginning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to video [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03).

[5]Markham, Paul. Captioned videotapes and second-language listening word recognition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9(03).

[6]Taylor, John.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2007.

上一篇: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下一篇:香港学前教育的可借鉴性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