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住宅声环境的保障技术及构造措施

时间:2022-08-11 06:55:09

浅谈生态住宅声环境的保障技术及构造措施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因此生活中的污染问题就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生态建筑应该更为恰当的解决这些污染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而在这之中声污染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却又常伴生活左右的,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这一污染方面的“盲点”,对于生态建筑声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声污染、声环境、生态建筑

一、生态建筑声环境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生态建筑声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建筑主要目的是协调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节制的、有效率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改善建筑的整体环境,是其更加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声环境是生态建筑环境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虽然它不会以一个实物存在于我们的环境当中,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正所谓无处无声。我们经常所处的室内、外空间里都包含着声环境,而且如果声环境处理的不好是比较容易造成相互干扰的。也可以其实说良好的声环境是满足我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声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

1.2 我国建筑声环境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我国生态建筑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都是以环境绿化、节能和低碳环保等理念为标志,其重点在创造绿化、水景等硬质景观的建设,而较少注意到建筑的声环境,这种形式浮于表面难以形成完整的生态建筑环境系统。同时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大幅度加快,在我国的大多城市中,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建设设备噪声、生活噪声等环境噪声的总声级也存在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例如:在一些住宅小区里,住宅的隔声性能较差,居民受到施工噪声、建设设备噪声等的严重影响,类似这种住宅区的声污染,是最普遍的声问题,同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声问题。

二、生态住宅声环境的保障技术

2.1 生态住宅的布局设计

生态住宅的声环境问题要着眼于全局,首先是生态建筑的总体布局设计,依照建筑周围和内部环境的噪声源情况结合建筑功能的布置进行设计。例如:在进行生态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可以在临街布置些不怕噪声干扰的建筑,或者在内部布置隔声屏障带等;在小区内部将易产生噪声的建筑如设备用房等进行集中的布置,并将其与安静建筑保持适当的防护距离,或者在其间设置隔声带及绿化带等。建筑中设备用房如风机房、水泵房要采取减振、吸声、隔声措施以消除其对建筑内部声环境的影响。

2.2 生态住宅环境中的控制技术

在生态建筑中,有源噪声的控制就是在噪声环境中将采用传声器探测到的噪声信号传输至控制器,由控制器产生的新声波(次级声源)与原噪声志级相同但相位相反,从而使环境噪声降低(实际不能消除)。在声学学科的许多领域对有源噪声控制进行着广泛的研究,某些技术也已进入应用阶段,在建筑声学中同样可以有效地运用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例如:利用小型扬声器或激励器作为次级声源放置在双层轻质墙板中间或装置在墙板上以提高轻质结构的隔绝空气声的能力,以及利用有源声源声吸收,有源声屏障来有效控制噪声。

2.3 生态住宅设备中声环境的保障技术

在生态住宅中,有很多生态技术无法避免的要借助建筑设备的配合才能实现,因此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内部空间声环境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必须从声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建筑设备的选型,要尽量选择噪声水平低的设备,使其符合建筑项目的声环境标准,同时在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也要考虑隔振隔声措施;在管道系统中,要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减低流体的流速,并增加消声器或采用柔性接口,并且在安装管道时增加隔声或隔振衬垫等。

三、生态住宅声环境的构造措施

3.1 生态住宅的墙体构造

根据建设部科技司公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要求生态住宅分户墙隔声量不低于50 dB,传统住宅中采用的240 mm厚实心粘土砖双面抹灰墙体,其计权隔声量为54 dB,能够满足要求。但是随着实心粘土砖的禁用,现在住宅大多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多孔砖等墙体材料,但这种材料却很难满足该隔声标准,因此应在构造上对于单一材料的墙体应予以加强,可以采用轻质多孔材料如加气混凝土或泡沫混凝土等作为墙体的材料。根据测定,150 mm加气混凝土墙双面抹灰,其计权隔声量可达54 dB,同样能够满足要求。

3.2 生态住宅的门窗构造

门窗在生态住宅中隔声中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未作隔声处理的门窗隔声量约15~20 dB,根本无法达到《导则》中规定的隔声标准。

3.2.1 门的隔声构造

门的隔声关键在于门扇隔声能力及周边缝隙的密封。例如:门扇可采用复合材料或在夹板门空腹内填充吸声材料,并且在门框与墙体间的缝隙中加弹性松软材料(如软木、呢绒、海棉橡胶条等)或密封膏等密封。对于隔声要求更高一些的房间,可在房门处设置过渡空间作为“声闸”,这种做法可以大大的增加隔声量。

3.2.1 窗的隔声构造

窗的隔声可采用带空气间层的双层玻璃窗,据实验测定,当空气间层厚度大于80 mm时,窗的隔声量可稳定达到30 dB。若空气层中采用惰性气体,并采用内层镀膜的双层玻璃窗,则窗的隔声性能可大幅提升,并且又能满足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要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窗内外附加隔声材料层降噪。例如:使用吸声铝箔材料制成的镀膜隔音窗帘或在外窗临街一侧设置可调节角度的百叶,据测定,6 mm的玻璃窗与百叶的组合在完全关闭时,其平均隔声量可达到22 dB。

3.3 生态住宅的楼板构造

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采用刚性面层时,其撞击声压级在80 dB(A)以上,不能满足《导则》中楼板隔绝撞击声的标准。改善楼板隔绝撞击声性能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种:首先,可以在楼板面铺设弹性软质材料,起到改善楼板隔绝中、高频撞击声的作用,例如:地毯、复合木地板、软木板、橡胶板等。其次,在楼板面层、木楼板的龙骨下面设置片状、条状或块状的弹性垫层,形成“浮筑楼板”从而减弱结构层的振动。最后,在楼板下设置由弹性挂钩连接的吊顶棚,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楼板隔绝空气声和撞击声的能力。

四、总结

声环境是生态建筑整体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达到舒适、文明、健康的建筑环境标准,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设备设计的过程中主动采用声环境保障技术,创造安静适宜的声环境,这无疑对生态建筑的整体环境品质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生态建筑设计指南,休•罗芙,曼纽尔•福安特,斯蒂芬妮•托马斯著,栗德祥,邹涛等译,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2]建筑的声环境,刘超,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年5月

[3]居住区规划中的声环境优化方法研究,路晓东,唐建,王迎军,规划设计,2010年3月

[4]论城市住宅声环境的改善,吴力平,李刚,环境与能源,2009年12月

[5]生态住宅的声环境设计对策,赵祥,梁爽,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月

[6]声环境对住宅的影响,李斌,建筑设计,2008年(第37卷)第4期

[7]现代住宅声环境探讨,温震阳,建设行业专刊,2007年6月总第170期

[8]住宅声环境设计措施探析,赵祥,成斌,规划设计,2007年10月

上一篇:对村镇住区教育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城市空间背面景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