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儿童分离焦虑家庭原因分析

时间:2022-08-11 06:19:01

现代城市儿童分离焦虑家庭原因分析

摘 要:现代城市儿童在进入幼儿园或者特定的陌生环境中,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哭泣、吵闹、不说话、自闭、紧抓着某种东西获得安全感等等。这种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系情况、家庭突发事件等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家庭原因对城市儿童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分离焦虑 家庭因素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28-02

众所周知,焦虑是在人类成长和生活中最常面对的一种心理状态。伴随着年龄的成长、环境的变化,我们常常会感到不安、恐慌、不知所措,而这些负面情绪,就是焦虑。“美国精神病联合会给焦虑定义为‘由紧张的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伴随的,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1]。而对于儿童来说,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与父母分离、处于陌生环境中,过多的陌生人都会让儿童产生焦虑的情绪。而分离焦虑应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早也是最频繁的一种焦虑情况。它通常出现在与父母分离或与所爱和依赖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的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2]许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了,3~5岁儿童在他们成长中经历着最强烈的分离焦虑”。[3]而现代城市儿童由于缺少同伴,大多数的婴幼儿时期都闷在家中与父母或者是保姆生活在一起,在进入托儿所或者是幼儿园的初期,分离焦虑情况更为明显。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除了自身因素之外,与原生家庭、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方式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关联。一般来说,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家庭因素是现代城市儿童出现分离焦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时常可以在每个学期初期小朋友入园的时候看见很多孩子哭闹,抱着父母不撒手,甚至用绝食来表达激烈抗议的现象;同时,我们也会听见一些父母反馈孩子不愿去上幼儿园,或者渐渐不爱说话等反常现象。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这是由于“儿童见生人而惊退,乃因为他习惯于……因此希望着……一个亲爱而相熟的面孔,主要是母亲。他既感失望,便一变而成惊骇……他的力比多,既无可消耗,那时又不能久储不用,就变成惊骇而得以发泄了。这个情境乃是儿童焦虑的原型,是出生时与母亲分离的原始焦虑的条件的复现。”[4]上述理论固然是在说明婴儿时期儿童分离焦虑的主要发展过程,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儿童进入幼儿园的初期阶段,他的焦虑来源主要是由于和长期的陪伴者(包括父母、保姆等)分开,并且进入新的环境,面对许多生人所产生的。而包括霍妮、艾里克森等心理学家都曾分析过这种心理焦虑与父母或者说原生家庭环境之间的联系。我们通常认为,在城市长大的学龄前的儿童由于缺少同伴,缺少足够的社会活动,甚至有部分缺少父母的关爱,主要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扶养,这样的孩子对家庭会有更为明显的依恋情绪,在进入幼儿园的初期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现象,这种现象与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父母情绪、突发事件等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3岁之前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成员也是影响甚至觉得孩子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所谓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普遍意义上值得就是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抚养中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5]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身体的成长和情绪的控制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以得出,儿童环境控制力和分离焦虑情绪的强弱都和家庭教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常意义上,人们普遍认为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特别是那些父母亲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般情况下对于分离焦虑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事实上,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这样的假设并不成立。许多城市中长大的孩子,由于父母亲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和照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很多都是由祖父母进行照看,这也造成了许多体现两种民主和专制的极端案例。

1.1 过于溺爱

有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由祖父母或者保姆进行照看,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关心孩子,而祖父母在照看过程中又采取了较为溺爱的方式,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而父母难得回到家中,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也大多采取了溺爱、满足的方式。这样在溺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于家庭的依赖心理更高。并且由于大多和祖父母一起玩乐,没有足够的同伴,常常对于陌生环境又不安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的情况比较普遍,容易过度自卑或者自傲,较难进行人际交往。因而在进入幼儿园初期,非常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在进入幼儿园以后,他们在家里一直保持着的中心地位丧失,容易出现失落感;而老师要照顾全班的同学,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人可以依赖,会出现不安的情绪;同时由于没有很多与同龄小朋友交往的经验,容易出现没有朋友,孤独无依,甚至被孤立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孩子的分离焦虑也就尤为明显。

1.2 过于严格

这一种过于严格大多是来自于父母。许多城市孩子的父母可能受过高等教育,自己较为成功,工作也比较繁忙,孩子也大多交给长辈和保姆照看。与保姆和长辈的态度不同,这些父母可能对于孩子成长环境的平顺有些忧虑,因而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表现的比较严格,经常批评、责怪孩子。有一些父母自己工作比较不忙碌的,可能也会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去要求和锻炼孩子,比如“鹰爸、狼爸、虎妈”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于父母有畏惧感。而时常处于不安焦虑的情况也使得他们对于社会和人都有畏惧感,他们会产生自我怀疑,没有自信,不敢轻易表现自己。这样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大多表现较为沉默,不敢说话,不敢交朋友,也不容易取得幼儿园老师的关注。这也是分离焦虑的一种表现之一。

由此可见,民主、宽容、合理期望和要求是家庭教养方式中比较适合的选择,比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儿童分离焦虑的缓解和消除。许多研究也证明,父母亲对孩子正确的关心和给予适当的温暖能帮助孩子适应环境,降低焦虑水平;相反,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担心、干涉、评价过低等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6]

上一篇:浅谈小学教育艺术 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