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30 05:33:31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和关注,当我们走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时,会发现,有很多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由教师讲授技术,学生上机被动接受技术的模式。在这种带着技术培训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逐渐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在无情地被扼杀。如何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教学 任务驱动 三维 知识技能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13-01

自2009年河北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变化较大,不仅课程内容,而且课程目标、评价机制都有很大的变化,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颇感有一定的压力。但经过两年的学习、实践与摸索,我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教法,使我的课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改变,使学生既在课堂上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又获得符合时展的现代信息技术。

1 总体规划,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与标准。我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开始和结束,科学有效的制定和执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素养及其教学基本功的重要表现。新课程把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教学目标两大部分。总体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而在新课程实施之前,主要是知识、技能目标,而情感和能力目标几乎体现不出来。因为以前教学就是为了学生会考能够过关,每一节课都是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的学生练习,没有把情感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考虑进去,更不能体现本节课的价值观;而新课程明确要求除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接受未来信息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的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以此来组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其信息素养,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2 细化课程,自主创新

新课程目标不仅包括传统教学中所重视的“知识技能”,还包括过去我们有所忽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三维化”目标模式,既把传统的教学经验融入新的教学目标之中,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既可使以前的有效经验继续发挥作用,又把新的教学要求融合到新的课程之中,使我的课堂目标呈现“三维化”:即以“知识、技能”为基础,注重教学过程中“情感和价值观”信息素养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在有效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学会自主创新的方法。

案例分析:在讲普通高中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时。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讲,而是把这一单元融合成了一节“大课”,这节“大课”分为三课时进行讲解,但这与按章按节所讲的三节课完全不同。

首先,我把第一节课的“信息的获取”与第二节的“因特网提供的信息方式”联系起来。因为第一节课的“信息的获取”是完全的理论内容,而第二节的“因特网提供的信息方式”技能操作部分较多,这样使学生在明白信息获取来源、方式的等理论知识的同时,马上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信息获取”技能的学习,从而实现了“三维化”目标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其次,在学生进行“信息获取”技能练习的时候,我把本单元第三节中的“信息安全”融入其中,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这一部分,当我把“黑客、木马病毒”等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防止黑客,如何控制木马病毒;这样在学生急切需要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我把“增强安全意识从我作起,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遵守网络信息道德”等内容融入课程中,来实现本节课的第二维目标“情感与价值观”。最后,当学生懂得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之后,我再教给学生如何甄别信息,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甄别哪些是不良网站,哪些是不良网络信息,从而实现第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如此打乱顺序,重新整合,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

3 多元教学,学生主体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有很多地区曾经推广过多种教学模式,但我认为教学模式绝不能单一,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可能适合于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所谓“多元”就是多种教学模式共存―― 没有主要的模式,也没有不能用的模式。在我的教学中,可以说教学模式“杂乱无章”,因为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要求,知识内容不同,技能方法就不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就不同,所以我的教学模式是“多元化”的。

案例分析:在讲校本课程office应用软件时,Excel、Word、Powerpoint这些应用软件中的很多功能都相似,甚至是完全一样,比如“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保存、另存为、打开”,“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剪切”,还有设置文本的“字体、格式”等,这些功能只要学第一个应用软件时,就砸实基础,给学生讲明功能意义,让学生理解使用它的作用,那以后学习其它Office应用软件时,就完全可以将此内容一带而过,不用再精讲、细讲学生就可以理解、掌握。

对于有相似功能的计算机知识,在授课时可以不必去遵循固有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把这些关联迁移到新的课程中,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大了课堂容量,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多元化”,不要单一、死板。不要让某一种模式不自觉地垄断你的课堂。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记忆,使得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比算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要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经验,又要创新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特别是新课标准实施以后,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机制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这一变化我们不能固步不前,只有勇于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路,我们才能验证更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能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实施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25-51.

[2] 胡秀琴.走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6-64.

上一篇:浅析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尊与自信 下一篇:“善事”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