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

时间:2022-08-11 05:46:31

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

摘要:目的:观察4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针刺配合灸法治疗的疗效。

方法:针刺攒竹,颈4夹脊穴,内关,四关穴,中脘,足三里等配合中脘灸法治疗40例顽固性呃逆,根据辨证加减穴位。

结果:治愈:28例(70%),好转:7例(17.5%),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为87.5%。

结论: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方法安全,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 灸法 顽固性呃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08-02

呃逆为胃气上冲动隔而成,属多种病因致使隔间之气升降不利。古称“哕”,“哕逆”。俗称“打膈”。近年来,我科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呃逆的诊断,并经过简易止呃法、口服、肌注解痉镇静药等无效,病程持续3天以上不缓解者,40例均来自我院2007-2011年门诊及住院病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4天。其中脑卒中16例,各种恶性肿瘤合并呃逆7例,其它全部为功能性膈肌痉挛。

1.2 辨证分型。

1.2.1 胃寒气逆:呃声沉缓有力。

1.2.2 胃火气逆: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1.2.3 气滞痰阻:呃逆连声,胸胁胀满,常因情志诱发。

1.2.4 脾胃阳虚: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

1.2.5 胃阴不足:呃声短促,口干舌燥。

2 治疗方法

取穴:攒竹,颈4夹脊穴,内关,四关穴,中脘,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肾俞。胃寒气逆中脘重灸;胃火气逆加内庭;气滞痰阻加阳凌泉、丰隆;脾胃阳虚加胃俞;胃阴不足加三阴交。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取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5×25mm针刺攒竹穴,用左手拇指降眼球推向外侧,右手持针缓慢刺入15-20mm,微角度捻转不提插,选取0.3×40mm毫针针刺内关,四关穴,足三里,中脘直刺达胀感,据辨证或补或泻。患者仰卧位,选取0.3×40mm毫针针刺膈俞,肝俞,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寸达胀感,行平补平泻手法,选取0.35×25mm毫针针刺颈4夹脊穴,直刺0.5寸达胀感,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取穴完毕后在中脘加用灸法。

3 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呃逆停止;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性,34岁,与人吵架后喉中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1天来诊,伴胸胁胀满,恶心嗳气,纳差,脘闷食少,肠鸣矢气,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呃逆”,属于气滞痰阻,气机上逆。遂用上述方法治疗,针后即感气机平顺, 抽掣减轻。治疗3次呃逆基本停止,继续巩固治疗1周,告愈。随访2个月,未在复发。

5 体会

呃逆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形式,其特征是呼吸肌肉的突然收缩,随之又因声门突然关闭而终止,从而产生特有的“呃逆”声音,中医认为:呃逆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总由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上冲喉间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膈神经冲动所致的动作,其反射中枢位于第3,4颈髓,受颈髓呼吸中枢控制。膈神经是支配膈肌运动的唯一运动。膈神经受刺激时,膈肌出现痉挛性收缩产生呃逆。中脘为胃之募穴,募穴始于《素问·奇病论》又称“腹募穴”。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采用针刺加灸直达病所,使上逆脏腑之气平腹,胸膈之痉挛舒解,上逆之气归于原位,则呃逆自止,再配以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解郁宽胸,故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斌.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0例[J].中国针灸杂志,2011.2(31)181-182

[2] 张建斌,王玲玲等.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J].中国针灸杂志,2011.1(31)51-54

[3] 闫晓瑞.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1(27)43-45

[4] 刘蓉.颈部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针灸杂志,2011.4(31)370

[5] 陈协辉,吴贤仁.脊舒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新药杂志,2000.9(5)333-335

上一篇:ICU常见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产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