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灾难电影的生态意识研究

时间:2022-08-11 04:05:26

西方灾难电影的生态意识研究

摘要:灾难片是好莱坞的特色产品之一,近几年,它在全世界获得了畅通无阻的影响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灾难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灾难电影的分析,探究其中深刻的生态内蕴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灾难片;文化;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21-01

在好莱坞最卖座又最具号召力的类型电影中,灾难片早已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电影样式。随着《2012》的热映,全球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2012》全片充斥的紧张和悬念,让人们感受到了以往灾难片中所没有的毁灭感,这种毁灭不再局限于某个城市、某个国家,而是蔓延到了全世界。人们在惊叹好莱坞非凡的创作功力的同时,不得不转而去修复这种毁灭感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刺激。明明是一场灾难,为什么人们却不厌其烦得把它搬上银幕,为什么人们乐于反复地欣赏和讨论?

回顾灾难片的形成过程,早在无声电影时代,就有以灾难为主题的故事片,例如1903年美国著名导演埃德温.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进入有声世界,彩取代了单调的黑白电影,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哥斯拉》等表现生物灾难的电影;到了70年代,灾难电影迎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大白鲨》、《海神号》等一批灾难电影;进入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借助雄厚的资金和电脑特技,创造了灾难电影的神话时期,出现了《龙卷风》、《山崩地裂》、《完美风暴》等。到了新世纪,灾难电影已经成为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绝妙的主打品牌,《后天》、《超级火山:真正末日》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2012》。本文所要讨论的灾难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灾难电影,是真正以自然灾难为主角的电影,此前的灾难电影,“灾难”多是作为影片的背景出现,故事情节也多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面对岌岌可危的生态破坏,人们开始关注绿色环保,积极主动的自救。灾难电影此时也直面现实危机,将灾难意象升华为艺术作品,旨在唤起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

《龙卷风》是九十年代早期的代表性作品,讲述了充满智慧的科学家试图将龙卷风的预警时间从三分钟提高到十五分钟,影片中逼真的画面再现了龙卷风摧枯拉朽的破坏性,科学家的冒险精神最终让他们赢得了胜利。虽然至今人类仍然无法阻止很多巨大灾难的发生,但是人类的智慧和冒险精神最终是可以战胜大自然,人类仍然在以胜利者的姿态蔑视大自然的威力。

《完美风暴》是灾难电影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影片讲述了一群生活窘迫的渔夫在经历了几次空船而归之后,不能放弃刚刚捕获的满船的鲜鱼,决定铤而走险,与怒吼的风暴对抗。在风暴面前,大家齐心协力,以高大的英雄形象挑战大自然的底线,但大自然的规律不因任何人而改变,最终勇敢的渔夫们带着他们满载而归的美好愿望全部葬身海底。在此片中,人们不再致力于塑造伟岸的英雄人物,即使集智慧和勇气于一身的英雄,也不能逆自然规律而行,违反自然规律的人只有遭到自然的惩罚。

《后天》、《2012》虽然出自同一导演之手,但是两部影片在叙事风格、人物安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后天》是因为人们过渡破坏自然环境导致温室效应而使冰河世纪提前到来,影片中被暴风雪困在图书馆的人们,为了求生,甚至把象征人类文明的大捆书籍扔进壁炉取暖,这不得不让人们震惊在生存危机关头,人类的文明也必将遭到毁灭。《2012》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球性的末日画面,地壳位移、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等,人们以逃亡者的形象努力反抗和自救。

科技文明给我们带来了智慧,带来了财富,同时也会带来压迫,带来剥削。当今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潮中出现了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等,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有一致的地方,但是西方生态伦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是建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生产技术给自然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基础之上的反思,所以它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的灾难片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人类战胜自然的西方主流文化精神。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人们不厌其烦的把灾难搬上屏幕,为什么人们乐于欣赏和讨论灾难。人类发展的久远历史中,不乏对灾难的沉重记忆,灾难片无往不胜的票房纪录,正是唤起了人类历史中古已有之的灾难意识。大量的电脑特效、蒙太奇、分镜头等电影技术,成就了灾难片恢弘的气势和逼真的画面。但这流于表面的因素都不是灾难片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其根本还是在于灾难片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灾难片中传达的生态危机意识,是全人类都共同关心的话题,超越了任何种族和阶层的界限,它唤起了人类古已有之的灾难意识,并且以超前的忧患意识关注人类未来的前途。

参考文献:

[1]郭小平.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J].传媒论苑,2009(1).

上一篇:儒家忠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浅析 下一篇:论中学美术及其教育的综合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