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初中生搜集写作材料

时间:2022-08-11 03:01:37

如何指导初中生搜集写作材料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写作内容、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初中生作文写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无材料,或者材料不典型,缺少感人的东西。

如何指导初中生搜集写作材料呢?笔者在多年的写作教学中,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中搜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个道理相信老师们都讲过多遍,学生也会认可。但由于初中生受年龄、知识层面

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感受、领悟比较肤浅。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去留

意探究其本质和内涵,或者只注意其共性的东西而忽略了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个性特征。因此,写出来

的作文都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很少。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现象,我特别注意指导

学生在"留意"两个字上下功夫,把触角深入到生活的细小层面,搜集能表现事物个性的典型材料。例如,

写《我的母亲》这篇作文,大部分学生都能以母亲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包揽家务、勤俭持家为材料。这

样写并非不可,但让人读后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我班有一位学生通过留意母亲的言行举止后,是这

样写的(片段):"母亲的善良贤惠还表现在对外省来拾废品的阿叔、阿姨的关爱。她把一些饮料瓶、烂

胶鞋等放在门口的一个竹篓里。还写了一个牌子''这些废品你可以拿去''。有时母亲遇见了阿叔,阿姨还留

他们喝喝水,拉拉家常……"这位学生留意到母亲与众不同的个性,写出来的作文有清新的感觉。该文在

全县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在观察景物中搜集

写景状物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丽日蓝天、晨风晓月、湖光山色等大

自然的美景。可以说写作材料丰富多彩。但学生容易把这些美丽景色看成平淡无奇的事物,写不出韵味来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景物的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景物特征,尤其要注意景物

变化的特征。如何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特征呢?我认为方法有三个:一是要注意景物一年四季的变化;二

是要注意因天气的变化景物也随之变化的情况;三是注意不同的景物各具不同的特征。例如,南方春夜的

天空,薄纱飘渺,扑朔朦胧;夏夜的天空,白云悠悠,繁星闪烁;秋夜的天空,深邃如洗,月色如华;冬

夜的天空,空旷高远,寒光弥天。又如,在风和日丽时,翠竹舞步轻盈,温柔妩媚;暴风雨中的翠竹,东

倒西歪,怒不可遏 。学生若能捕捉住景物的这些特征和变化,就能挥洒自如,尽情地描绘出大自然的美

丽多姿、神奇奥妙,写出引人入胜的韵味来。

三﹑在亲身体验的活动中搜集

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就能让学生搜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但教师必须做好活动前的"指导"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搜集有价值的材料。譬如,"五四"青年节学校举行拔河比赛。赛前我是这样指导学

生搜集材料的:①场面热烈紧张的气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②啦啦队怎样助威鼓劲?③运动员神态、动作

、语言怎样?哪位运动员最棒?④观众的情感怎样?⑤观看完比赛你有何感想?由于赛前作了精心的指导

,学生就心中有数,有目的地去观察各个场面、各种人物。比赛结束后,同学们的脑子里已经储藏了大量

的信息,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有话可写了。七(2)班有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运动

员:"哨声一响,我班15位运动员个个前弓后箭,身子紧紧靠拢,向后略倾,像一道铜墙铁壁,双手牢牢

地抓住绳子,咬紧牙根,睁圆眼睛,脸庞涨红得像虾公,汗水湿透了全身。排在最后那位''把关''的刘小华

犹如一座铁塔,纹丝不动,手臂上得青筋凸显,那双睁得圆圆的眼睛多像张飞。他有节奏地吼道''一 ----

二----三!''……。"这段文字通过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刻画,又恰当运用比喻和点面结合的写法,把运

动员敢拼、能拼的顽强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四﹑在课文迁移训练中搜集

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内容是说明生活知识,阐明哲理的。教这类课文,可采用迁移法,从课文引申到

自然界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指导学生搜集写作材料。例如,教完七年级《白鹅》(语文出版社),可指导

学生去描写鸡、鸭等;教完九年级《废墟的召唤》(语文出版社),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学习作者

宗璞的写作技巧,她在本文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思考,表达作者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

史"的愿望,并号召人们在改造历史上尽每一个"我"的责任。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

描写、回忆、联想逐渐明朗的。总之,灵活地运用课文迁移,就能搜集到许许多多的写作材料。

以上四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搜集写作材料的肤浅体会,在此抛砖引玉,希望看到其他老师在这方

面更加精妙的方法。

上一篇:秉承传统重学法 教学效果有提升 下一篇:现行日本小学国语课程目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