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及对策

时间:2022-08-11 02:19:54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及对策

一、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

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是高考的必考项目,不少同学在这方面存在误区。

1、脱离语境

文言文翻译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翻译文中加横线的语句。有些同学没有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翻译原则,不善于跳出该文句本身去关注全文和整体意思,不善于把握该文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常常曲解句意。

2、漏译和增译

漏译是指原文中该译的词,特别是关键词没有译出;增译是指不从原文实际出发而凭空添加某种意思。无论是漏译还是增译,都不符合文言文翻译中“信”的基本要求。

3、以今释古

文言实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古今异义。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这一特点,习惯于用现代汉语的常用意义去解释文言中的同形异义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不明句式

这里所说的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就极易误入歧途。

5、不懂修辞

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的现象屡见不鲜。同学们若不懂修辞,拘泥于直译,很可能误解甚至曲解原意。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关键要掌握三点:

1、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它的含意。如果只注重翻译句子的本身,而不顾及全篇及上下文,很容易造成对句子的误解。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这句话,如果脱离了上下文,很难把它理解成“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

2、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句中的关键词及文言句式特点。翻译文言句子的关键在于译好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虽没有列入考试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文言文就可以不学习文言句式。阅读文言文,除了要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还应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句子是不可能离开句式的。

3、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即要真实地表达原文句的意思,也就是要逐个对照落实;“达”即要规范而明白晓畅地进行翻译;“雅”即用词造句讲求精美,文笔要求优美。从高考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来看,只要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可概括为“对、加、留、删、调”这五个字。

“对”,就是严格地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章译成现代汉语。如《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直译成“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加”,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在单音词的前边或后边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古、学、必、师”等单音词,就分别译成“古代、求学、必定、老师”等双音词。二是指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个句子可译为“(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译文括号里的词语,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如果不增补这些词语,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留”,就是保留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文言文中某些专用名称,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名、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另外,文言文中古今同义的词,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译文时也可保留不译。

“删”,就是在不影响文言翻译的前提下,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这些词可以是发语词、音节助词,也可以是某些连词、语气词等。

“调”,就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调整文言倒装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另外,还有一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翻译时必须调整。

上一篇:借鉴课本,高考作文能出彩 下一篇:直抒胸臆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