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锻炼思考

时间:2022-08-11 01:56:19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锻炼思考

一、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早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欧美国家就把就业能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各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就业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已有成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1.国外有关就业能力的概念。对于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各国的研究略有不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的Beverridge在1909年提出的,其目的是用来判别哪些劳动者可以被雇用的,哪些劳动者是必须被替代的。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能力表述为“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则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取得进步并发挥自我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做出贡献”。美国劳工部把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性技能和工作性技能两大类。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提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技能、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如何运营的知识。加拿大会议委员会提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技能。

2.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概念的解析。国内学者在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要素和层次方面。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王霆把就业能力看做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技能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能力群,可具体归纳为劳动者满足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夏兴刚指出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素质、管理技能、道德个性和知识水平。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就业能力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能力结构是从求职者所具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而狭义的就业能力结构主要是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个人特质方面展开研究。根据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结合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群)招聘的要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笔者认为,从狭义就业能力结构的角度分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主要由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i大模块构成。

1.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即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要素。专业知识是学生在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学生通过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内化成由智力因素联系起来的多层次、多系列、多要素的专业知识综合体。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但可同化原有知识并合成新观念、新知识,更有利于增强专业技能,最终提高工商管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除了明确所需专业外,更重要的则是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达到节约人力成本的目的。

2.通用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是指除专业能力外,人单位招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所看重的基本素质能力,这是关系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通用能力模块具体包括健康的身心、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的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通过简历对通用能力进行初步考查,通过简历筛选的学生则会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大多会结合用人单位的管理实际展开,面试官都会针对大学生的表现予以测评。如果用人单位认定参加面试的毕业生已经具备了工商管理类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学生便基本上可以顺利就业。

3.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于丁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通常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素质高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大多经常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假期兼职等活动,这些学生除了能顺利就业外,大多能在单位得以继续提升,实现持续就业。

三、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政府、高校和学生三方应协调起来,采取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完善培养体系、学生自我构建培养方案等有力措施,全方位培养]=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

1.政府要通过制度促使企业加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意识。政府除了要加强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调控,不断改进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政策外,更紧迫的应该是健全校企合作培养的政策法规,通过制度约束促使企业加强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越来越重视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高校在实践课堂及场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企业及用人单位承担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制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内驱力缺乏,企业和高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不强,导致校企合作的形式多限于实践基地的建立和横向课题的合作,学生实习也局限于观摩和讲座等单一形式,企业和高校之间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校企业合作中,高校方参与合作的主动意识很强,但企业方的积极性却不高,无法实现管理类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的无缝对接。而在西方国家,很多企业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同时也可考查并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为其量身定做能力培养计划,为企业储备人才。因此,政府应建立一套制度,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强化企业参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高校要建立完备的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战场,教育部早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规定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注重学生胜任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市场所需的就业能力,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专业性就业指导。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在校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辅导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就业咨询、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协助安排实习、工作体验与假期工作机会等,同时,广泛与企业互动合作,定期调研了解市场对_丁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二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工商管理类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模块课程或项目课程,扩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大学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认为就业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课程以外的实习或培训进行。但国外的经验表明,_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可在大学的一般课程中得以提升。根据学者LeeHarvey的研究,对大学生未来成功影响最大的个人素质及能力都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得到训练。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来达到培养核心就业能力的目的,工商管理类课堂教学中可融人的核心就业能力包括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析能力等。四是拓宽实践渠道,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老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上岗实习,实地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自我构建培养方案,塑造个人整体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就业主体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从人校之初,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优势、性格等情况,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树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生在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自己的就业能力,学生可参与人才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从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以此为中心来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增强自己的通用就业能力。学生在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他们必须及时有效消除障碍,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可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计划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再次,大学生应深入社会,积极寻找接触工商管理岗位工作机会。学生可利用实习和社会兼职工作,接触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同事,体会团队工作精髓。深入理解组织文化,亲身体验工作角色,培养整体就业能力,以便提高自身的工作适应性。

上一篇:旅游局信息公开工作汇报 下一篇:推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