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林业在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时间:2022-08-11 01:15:30

探索林业在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摘 要: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争相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解决当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林业作为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提升其战略意义尤为重要。作为林业大省的云南,更应发挥林业在低碳云南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现状;林业

一、极端气候推经济转型

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近年来旱灾、洪涝、冰雹、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极端现象频发。“北方下大雪、南方闹大旱”这样的极端反常天气就在我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因旱返贫人口达200多万,经济损失超350亿元。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依靠高能源消耗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重环境承载负荷已不可取。摈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应用新技术和新机制,采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技术,发挥林业优势、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成为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趋势。

二、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以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我国在1989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后续又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006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气象局、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我国开展森林碳汇较早,发展势头较好。我国政府于2001年启动了全球碳汇项目,对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及其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和积极支持。2003年底国家林业局针对气候谈判出现的新进展,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以来,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和研究日增。2007年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强调,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等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积极搭建碳汇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实施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和多个林业碳汇试点项目。由中国国家林业局与意大利环境和国土资源部签署的中国第一个林业碳汇项目落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双方约定,在第一个5年有效期内,意大利投资153万美元,在敖汉旗荒沙地造林4.5万亩,项目产生的可认证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将归意大利所有,通过该项目碳汇交易筹集了生态补偿资金,减轻财政补偿公益林的压力。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一些科研院所,也对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储量以及碳汇功能等进行了初步观测和研究。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已联合发起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以促进吸纳民间资金开展以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经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投资森林碳汇项目进一步降低“碳足迹”。北京市将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专门管理北京市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为林业碳汇造林所捐赠的资金。

为推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2004年开始,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内蒙古、四川和云南、辽宁、山西等省(自治区)启动了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工作。2012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2014年2月26日,国内首个自愿标准减排项目“云南西双版纳竹林造林项目”获得碳信用额签发。

三、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云南省作为全国的林业资源大省,拥有林业用地3.64亿亩,森林覆盖率近50%,活立木总蓄积量17亿立方米,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默默地发挥在作用,长期以来未能直接体现出其额外的经济收益,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认识的深入,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在不断体现,森林碳汇量超过20亿吨。合理经营,实现林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作为低碳发展试点省份,通过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低碳发展规划中以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作为降低温室气体的主要措施,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领域的作用可以分五步走:

第一步,通过宣传,引导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生态、物种安全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把林业提上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林业在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生产和低碳生活。

第二步,全力推动规模化工业原料林建设。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支持国家、行业、地方等不同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而开展的低碳建设。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6%,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碳汇量达到24.4亿吨以上。在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业原料林具有生物量高,固碳能力强的特点。尤其在荒山荒地造林,不仅可以修复受损生态,而且具有显著的固碳作用,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第三步,积极推进碳汇造林,实现碳交易。充分利用现有林业资源,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碳汇造林标准进展营造碳汇林。利用已有林业碳汇项目的平台,对林业碳汇项目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动员,为全省同类型的项目积累经验与参考,拓宽林业企业融资平台。

第四步,加大技术创新,以林业资源为基础,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林业是绿色循环经济,要提升其经济与生态价植,唯从有低碳技术入手,大力开展低碳产品,体现其绿色经济理念。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持续开展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根据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同时研究和开发利用森林的可再生能源库,实现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林业强省。

第五步,加强林业碳汇方面的人才培养。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广泛和系统地收集国内外与碳汇相关的信息,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项目培养人才,做大做强我省的林业碳汇市场。

四、小结

发展林业碳汇是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云南省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挑战: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到“低碳”、“节能减排”向“生物固碳”的跨越,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慧萍,陈世清,陈建群.对森林碳汇及试点的思考.林业资源管理,2004,(6):18-21

2 国务院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

3. 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 2009

4.李强 云南探索低碳经济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 2010.5.10

作者简介:

付均(1982-),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碳汇项目,2010年起任云南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经理。

上一篇:3D观影眼镜舒适度状况调研分析 下一篇:钻孔灌注桩施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