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认识与反思

时间:2022-08-11 01:10:53

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认识与反思

摘要:提出在创设区域时以为孩子之发展为切入口,基于幼儿发展的需要、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区域环境真正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关键词:幼儿园 环境创设 认识 反思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指教师为幼儿区域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区域空间、场地的设置、提供的操作材料等物的因素,也包括隐含在环境中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及区域学习氛围等人的因素。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区域环境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之一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是在目前区域环境的创设中却普遍存在着固定多、变化少;教师意志体现多,幼儿意志体现少;欣赏的多,探索的少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在创设区域时以为孩子之发展为切入口,基于幼儿发展的需要、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区域环境真正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一、实践探索区域创设的策略

(一)通透开放

空间的通透或封闭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游戏活动,教师观察到当孩子进入不同的空间,他们的行为反应和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活动中,较封闭的空间往往局限了幼儿的视线,选择这样空间的幼儿多产生独自游戏的现象,心理上也会有一定的压抑感与不稳定感;而较通透的空间环境暗示幼儿可以自主地调整和支配环境,给孩子更多的安全信号,激发幼儿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活动内容也会随之丰富。所以我们在进行区域分隔时基本上采用矮柜、开放式的栅栏和橱柜作为区域之间的隔离物,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可变、通透的区域环境,使得幼儿在参与本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周围区域活动的信息,从而在推进本区域活动的同时引发幼儿走出区域,与周围区域产生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如“点心组”的幼儿看到“娃娃家”的妈妈在做饭,会将制作的点心送到“娃娃家”请大家品尝,“娃娃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向“超市”订购物品,这就促使三个本来不相干的区域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互动,既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又促进了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移动变化

空间格局在尊重幼儿自主需要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幼儿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作适度的移动变化,要大胆地将这种移动变化的权利还给孩子们,并通过提供适宜幼儿移动的空间建构物,帮助他们实现对空间的认知,在这里,幼儿可以参与改变活动室内桌椅的摆放方式,把原来常设并占据室内大量中间位置的桌椅分散放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度自行调整部分空间结构,方便体验探究交往活动的进行。幼儿可以在地毯上趴一趴、椅子上坐一坐,都是幼儿真实心理需求的写照。

(三)留白拓展

幼儿活动的空间需要留白拓展,缺少留白的区域游戏是浅层次的、是缺乏自主和自由的、也是乏味的。“留白”不等同于“空白”,区域中的“留白”应是教师有意而为的。要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利用、补充环境空间。当孩子获得对空间的主动权时,他们的想象将不受拘束,将唤起幼儿许许多多的愿望,再现种种已有的生活经验,无论是交往行为还是认知水平都会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提高。

1.游戏材料期待留白

一般而言,各个区域一次投放2~3两种材料。当孩子进入一个区,他应该有选择的余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游戏。孩子专注游戏时,第一次没被选到的材料处于等待状态,它既不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不是多余的。因为孩子的首选任务完成后,他就能对其他材料进行二次选择,甚至三次选择。就不会出现操作速度快的孩子在区域里干着与本区域无关的事情。这就是“留白”。材料的留白是一种等待,它赋予孩子更多的选择和实践!

2.游戏空间呼唤留白

改变区域游戏规则,允许幼儿窜区。当幼儿在某个区域中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他就可以自由窜区,到自己喜欢的区域去一展身手,既满足了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又促使他提高做事的效率,增加区域的魅力。

3.尊重自由亦即留白

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是不可少的,年龄越小介入和协助的几率会越大。但教师的介入是有讲究的――介入的时机、介入的目的、介入者的身份等都要得当,而不是简单的约束、管理甚至是干扰和中断。教师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和提问,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而要让幼儿利用自身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组织当事人稍作讨论,在游戏结束后将典型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在幼儿确实找不到办法时稍作提示。隐退老师的“角色”,才能让孩子尽情地释放和游戏,自由的留白是一种策略,它赋予孩子更多的主张和创造。

(四)材料的开放性

在材料的投放中,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大量非结构材料(教师不预设玩法)应当相对稳定投放,因为活动的深入完全取决于幼儿的自发活动,只要幼儿还能创造性地作用于这些材料,教师就可以心安理得,只需关注、引导和支持幼儿。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辛辛苦苦制作的材料,幼儿却并不感兴趣,因为这都是老师按自己的意愿设定游戏而制作的,而不是孩子们的,不符合他们的需求和经验,再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幼儿提供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思维空间,就会失去其利用的价值。

某班在开展区域活动,老师:“今天我们又要来玩游戏了,告诉老师你们想玩什么游戏?想到了,老师就支持你玩”幼:“要去图书馆做叔叔,我要做幼儿园的老师,……”根据孩子向往的角色,活动室里已经为他们设置了这样几个区域:幼儿园、图书馆、水果店。“想去哪个游戏区的宝宝请你把材料都摆出来,老师给你准备好了。”此时,老师开始交代角色的要求:“区域开始了,你去玩的时候,要与这个区的同伴商量好,你想担任什么角色,商量好了再进去玩好吗?”于是孩子们分成了几块,有的端着椅子去门外的走廊(那是分给她们的地盘)去做老师与小朋友游戏了;有的在商量谁做老师……

区域结束时,当大家收完游戏材料,回忆刚才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告诉老师这样一句话:今天太过瘾了。而老师接着追问:为什么呢?孩子们说:太好玩了呀!老师继续追问:好玩在哪里呢?幼:“今天我买了很多水果,我做老师了……”

孩子是游戏高手,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游戏“过瘾”,什么样的游戏“不好玩”,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他们得到了满足,老师也捕捉到了下次游戏应跟进投放的材料,等等。材料投放的开放性赋予了孩子更多的权利和思考。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怀疑与思考,因为没有怀疑就难以揭示真相;不知真相就无法跟进调适;缺少调适就不能持续前行。所以在今后的区域创建中,我们要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创设区域,把环境还给孩子,把幼儿园还给孩子。

参考文献:

[1]汪荃.在游戏中成长.海洋出版社,1996.

[2]朱家雄.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

[3]袁爱玲.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标准.

上一篇:TRIZ创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下一篇:中职焊接专业教学问题与对策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