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诉讼主体的确定

时间:2022-08-11 12:36:07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诉讼主体的确定

股东知情权是股东为了了解,获悉公司经营状况,法律赋予其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记录,监事会会议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的权利。股东在知情权受到侵害的时候,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讼。在股东知情权诉讼中由于股东资格的多变,导致诉讼主体的复杂,关于知情权诉讼中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本文就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没有出资或者出资不足的股东能否主张知情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因此只要记载于股东名册之上就可以享有股东身份,行使股东权利。至于股东是否实际出资以及出资是否足额并没有明确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一次性出资,也可以分期出资,分期出资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同时也要满足注册资本法定最低限额的要求,其余部分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股东如果没有按期出资,应当承担补足出资的责任,如果没有足额出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缴足出资。这些仅仅是出资纠纷,出资瑕疵并不能影响股东的身份,并不能因之而否定股东的知情权。

二、股份已经转让的股东能否主张知情权

股东全部转让股权之后自然丧失了股东身份,不再享有股东权利。但问题是股东把股权转让之后能否对其作为股东期间的公司事务享有知情权?笔者认为,股东把股权全部转让之后,自然不能享有知情权,但在特定情形下对于其作为股东期间的公司事务应当享有知情权。

首先,股东知情权作为债权请求权的一种,其实现方式有两种,即私法途径和公法途径。私法途径主要包括公司主动披露相关信息以及股东依法请求查阅信息。公法途径是指股东在私法途径的知情权受到损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讼,即为诉权。私法途径的知情权以股东身份为前提,而公法途径的诉权以诉讼时效或者除斥期间为前提。这种公法意义上的诉权是一种不以股东身份为前提的客观性权利,除非法律有明确的限制,这种权利不以股东身份的转让而终止。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上的条件,就享有此项权利。

其次,股东全部转让股权之后,在特定情形下仍享有知情权也是司法正义的体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对于股东全部转让股权之后,又因其作为股东期间的公司决策而受到损害,向法院提讼。如果法院一律作出否定判决,这无异于鼓励公司造假隐瞒利润,然后再采取其他手段促使股东转让股权,进而“合法”占有股东应得利润。这有违司法正义。因此,作为诉权层面的股东知情权不以股东身份的转让而终止。

三、隐名股东能否主张知情权

隐名股东是与显明股东相对的,指一方实际出资,但为了规避法律限制或者出于其他原因,而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其他人的出资人。笔者认为隐名股东一般不能作为股东知情权诉讼中的原告。公司法律关系要求具有稳定性,若肯定隐名股东的知情权,则会导致以显明投资人的名义所形成的所有法律关系的效力被全盘否定,从而导致与公司有关的法律关系变得不稳定。同时从保护善意股东和第三人的角度,隐名股东一般也不得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起知情权诉讼。但是在第三人明知股东名册上登记的是名义股东,而仍与其进行交易,损害实际出资人利益的行为,例如转让股权,针对这种情况,隐名股东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公司主张与其利益有关的知情权。

四、间接股东能否主张知情权

间接股东是指通过层层控股关系间接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笔者认为间接股东具有相对的知情权,其只能对其所在的公司享有知情权,对其间接控股的公司不享有知情权。股东知情权来源于股东身份,所谓股东是指有限责任公司中持有该公司股份的自然人或者法人,股东知情权是法律赋予股东通过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而实现了解公司运营状况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活动的权利,股东知情权是股东一项重要的权利,与股东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公司应当保障股东此项权利的实现。间接股东是由于通过控股关系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其本身并不参与该公司的管理与经营,如果放任间接股东可以享有查阅、复制间接控股公司的经营信息和业务信息的权利,则势必会对公司的营业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公司信息的泄漏,因此,间接股东只能对其所在的公司享有知情权,对其间接控股的公司不享有知情权。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上一篇:创建“五型”班组活动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探讨电力企业中层干部考核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