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老师教学技术的培训与措施

时间:2022-08-10 11:12:57

院校老师教学技术的培训与措施

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及其实施策略探讨

对高师院校的实习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他们迫切希望提高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收集与处理能力、此外,《标准》中还提到了“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限的。总之,我们研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并分析现状与《标准》间的差距及其产生原因,其目的是为了探寻对职前教师基于技术能力培养更加有效的策略。根据我们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研究,并结合对当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的反思,我们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在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概念、理论等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各种技能、意识与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利用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不利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的能力现状与《标准》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详细分析见本文第一部分)。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更好地培养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我们提出了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主,以“做中学”教学模式为辅的二元培养模式。

(一)二元培养模式“做中学”最早是由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做中学”主张从做中去学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者素质的全面发展[6]。正因为此,有关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的基本技能、“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以及“社会责任”均可以通过“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但是要注意在“做中学”过程中,要依据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主题进行选择与设计,设计的主题要适合人类大脑的认知过程,要适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结构,并要遵循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根据《标准》的要求,我们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也分为对应的四个方面,即“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以及“社会责任”。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将教育技术中基本知识的学习由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来完成,而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则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而“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能力则由两种教学模式共同完成。笔者根据《标准》的要求,对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分解,并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做中学”教学模式有机整合,组成了如下二元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究要做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需要将教育技术能力进行科学的梳理,找出分别适合课堂教学和“做中学”教学方式的知识和技能,大致可以根据图1分化。在此结合图1,本文描述了“做中学”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如下页图2所示。首先,对教学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形成供职前教师学习的教学主题,教学主题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工作、项目或任务的形式。这里可以充分整合学习现有的资源,比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技能示范中心等类似的机构,组成“课件制作”“精品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教室维护与管理”等项目或工作任务。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对职前教师进行分组,职前教师以“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做的过程中一边做一边学习,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练。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与做并重,也可以以体验式见习的形式参与主题学习。见习中,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同伴合作学习,亦可在指导教师或专家(可以为项目指导教师、教育技术中心的专家、工作人员等)的帮助下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多种学习方式,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习得,同时要求职前教师做好学习(见习)日志。根据学习活动的安排,职前教师必须进行小组的学习成果分享与交流(研讨),在研讨中,职前教师之间可以进一步地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不同地区、学校的职前教师进行交流和协作学习。大家在研讨中,相互交流,彼此分享经验,在启发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有可能受到启发,此时相互启发的教育价值得以实现[7]。经过交流研讨后,每位职前教师要对本主题的学习和交流写反思报告,并整理上交指导教师。最后,指导教师(专家或项目、主题的负责老师)对职前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我们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表现性评定来考核外,还应采用过程评价,这有助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如果学习者在考核中不合格,则可继续该主题的学习,直到考核合格;考试合格的职前教师可进入下一主题的学习,直至学完了课程设计的所有主题项目。

(三)二元培养模式的意义1.促进《标准》中要求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根据《标准》的要求,教育技术能力涵盖4方面内容,具体涉及情感(意识与态度、社会责任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与创新四个领域,通过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很难同时解决好四块能力的养成。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做中学”教学方式的相互融合,使职前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深刻。同时,职前教师通过“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模式,并且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交流,真实的环境能有效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习的发生。同时,还有利于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一边做,一边学,使职前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有了更深的认知,有助于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2.符合职前教师学习的需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因此,要做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模式的设计之前需要了解学习者喜欢的培训途径与方式。林雯(2006)[8]为此对高师院校职前教师做问卷调查,在330份有效问卷中得出了以下结论:根据职前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途径与方式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实验操作、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教育实习、课堂讲授、教学软件开发、跟老师做课题以及其它。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职前教师喜欢在实验、实践中进行学习,体现出对“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兴趣和爱好,并且这也符合与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规律。3.有助于职前教师的自我知识与能力发展对参与体验式见习的职前教师的访谈得到以下结论:对学习显得更为主动和自觉;经过体验式见习,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室等电教维护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增强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以及社会责任感,并更关注社会问题和法律等知识;获得了解自我和发现自我的机会,有助于自我知识与能力发展。

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目前,有关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中,大部分集中在对教学活动、教师、学生等要素的分析与研究上,对教材存在的问题和教材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早期的教材在系统的构建、知识与内容的设计方面,很少考虑学习者的特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目前有关学习科学和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成熟,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建议在后续研究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根据学习科学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和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

(二)加强对“做中学”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设计目前在教育技术培养途径中,很少采用体验式见习。有关体验式见习在具体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在见习时对职前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佳。因此,要细化设计教学的主题(项目),使其尽可能地涵盖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方面;合理设计“体验式见习手册”,使其为职前教师在见习中提供有效的指导;组织专家,对职前教师见习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评价。

(三)加强校园内的教育技术氛围建设各高师院校还应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情况,以促进学生教育技术能力为目标,围绕教育技术能力,举办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与制作、平面(3D)广告设计、摄影(像)作品展等系列竞赛,以营造校园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环境与氛围,有助于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与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有效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高校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地营造良好的教育技术氛围,改善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动机,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从表2可知,在调研研究中,职前教师通过自学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比例仅次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因此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有助于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养成。

作者:唐加军 舒波 雷代勇 徐晓东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三教综述 下一篇:音乐本科论文选题概况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