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试题数学思维考察应试技巧

时间:2022-08-10 10:52:54

高考政治试题数学思维考察应试技巧

运用数学思维考察经济生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准确把握基本原理,理解概念间正反比关系,才能正确解题。

数学思维正反比公式高考政治试题中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考察,特别是以计算形式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基本题型包括两类:一类是显性计算题,直接用相关公式解答。一类是隐性计算题,运用概念间的关系来分析,基本规律是“正比乘,反比除,升加降减”。计算型试题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正确解题。

一、价值量和价值总量计算

价值量和价值总量计算主要考查基本理论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

例如,某行业2012年生产A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13年从事A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3年A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A.110亿元B.120亿元C.130亿元D.132亿元

解析:根据价值总量公式求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根据条件求出12年单位商品价值量为10元。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反比除,升加降减,13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价值量为10/(1+20%)元;使用价值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劳动者数量和劳动生产率,且都与二者成正比。所以,13年商品使用价值量为10×(1+10%)(1+20%)亿件。综合运算价值总量为110亿元,选A。

二、纸币发行及其升价贬值、物价变动计算

1.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问题纸币发行量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例如,某国全年商品价格总额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1.8万亿元B.2万亿元C.2.2万亿元D.2.4万亿元

解析:设流通次数为x,依据公式计算16/x=2,则x=8,今年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16×(1+10%)/8=2.2因此,应选C。

2.纸币贬值(升值)率的计算:纸币贬值(升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

例如,假设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因经济发展,货币实际需要量应增加20%,但实际纸币发行量为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原价15元的商品,现在价格是()

A.28% 22元B.25% 20元C.22% 18元D.25% 18.75元

解析:货币实际需要量增加20%,则需要5×(1+20%)=6万亿;依据公式计算纸币贬值率=(1-6/8)×100% = 25%。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根据反比除、升加降减,原标价15元的商品,现价为15/1-25%=20元。答案选B。

3.物价涨幅率计算:物价涨幅率或通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

例1:某国待售商品1000亿件,每件商品价格10元,据测定该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当年流通中需要货币量是___亿元,当年政府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于____元纸币,通货膨胀率为____下列答案正确的是()

A.4000、0.25、100%B.2000、0.5、100%C.2000、2、50%D.2000、0.5、50%

解析:依据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求得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1000×10)/5=2000亿元。而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4000亿元,此时1元钱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0/4000=0.5元,根据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得(4000/2000―1)×100%=100%。故选B。

有时题目的数据不是货币发行量,而是物价,原价看做是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现价看做是纸币实际发行量,计算公式相同。

例2:一个国家去年的商品平均价格100元,今年商品的平均价格150元,那么,通货膨胀率=(150/100―1)×100%=50%,纸币贬值率=(1-100/150)=1/3

三、汇率计算:汇率计算一般属于隐性计算,题型设计一般有两种

1.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兑换另一国货币减少,反之增加,二者成正比,所以,正比乘,升加降减,也可记住口诀:谁动谁不动,对方相乘,升加降减。

例题:王某按1欧元兑换10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欧元,两年后欧元兑换人民币的的汇率下跌了20%。王某又将1000欧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王某()A.损失了人民币2000元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2000元C.损失了欧元200元D.减少了欧元损失200元

解析:110兑换1000欧元需10000元人民币,因为前后都是1000欧元,所以欧元无增减。两年后欧元兑换人民币的的汇率下跌20%,根据“口诀”,110×(1―20%)化简18将1000欧元再换成人民币,1000×8=8000元。损失人民币10000―8000=2000元,选A。

2.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理论上兑换另一国货币会减少(增加),二者成反比,所以,反比除,升加降减,化简后也可以用这样口诀:谁动谁就动,本身乘,升加降减。

例题: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95B.15C.15.6D.16.05

解析:根据口诀,M国发生通货膨胀,所以15.5/(1+10%)或1(1+10%):5.5,化简得15,选B。

计算题表面看复杂,实际上只要准确把握基本原理,理解概念间正反比关系,并熟记公式,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上一篇:让合作学习融入数学教学中 下一篇:由“错误”引发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