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时间:2022-08-10 09:49:59

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建立新型的朋友式师生关系,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先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然后提问: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地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中。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又如,教学《统计》时,我改变教材中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创设“小象波波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统计“小象波波的朋友”各有几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

再如,学习《位置》后,做课本练习的第4题,教师可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把学生椅子进行整理,并给每张椅子写上座位号。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写有座位号的卡片,放手让学生排队进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坐下来。通过实践,学生真正掌握了“找座位的方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不但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学习热情高涨,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讲究方法,激活课堂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 ?

学生小组讨论后,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1元钱。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

……

这种宽松的氛围使所有学生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学生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元与角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计算“15-9”。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15减5等于10,10减4等于6”,“10减9等于1,1加5得6”,“6加9得15,所以15减9得6”……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学习《找规律》一课,教师先出示两组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组图都是两种不同颜色的图案反复出现),之后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桃子(其他的用纸盖着)。这时老师让学生猜:下一个会是什么水果?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且兴趣盎然,经过猜测,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在猜测的情境中,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探索意识得到增强,既培养了能力,又体验了创新,感受到了乐趣。

四、学用结合,培养应用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重视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学生往往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很强的解题能力,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而新课程在编写时却很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我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把在认识人民币中学习的付钱、算钱、找钱、换钱等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会到这些数学知识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习了“找规律”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如斑马线、红绿灯,铺地砖、四季更替等都是规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通过用找规律知识布置自己的教室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创设情境,讲究方法,激发兴趣,学用结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从而激活课堂,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上一篇:用好多媒体,优化物理教学 下一篇:让“淡而无痕”成为教学过渡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