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出土萧梁“对文五铢”陶钱

时间:2022-08-10 09:36:30

2006年4月3日上午,舟山市东部朱家尖镇的生态环境治理工地,位于蜈蚣山山坡的挖土现场,发现一个古代钱币窖藏。据现场目击者回忆,钱币是在装土过程中被运输卡车的司机发现的。稍后,在现场发生哄抢,致使钱币全部散失。舟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于次日接报后,立即派人赴现场进行调查,并与当地镇政府和警署会商,对有关人员进行文物法规宣传教育,追缴回数批流散钱币,重量大约一、二十公斤,估计整个窖藏钱币的数量至少在一百公斤以上。

市文管办黄亮馆员对出土的钱币进行了初步清理,笔者应邀对所有钱币实物进行了鉴定。前阶段共清理出的钱币有四大类二十余品种。基本情况如下:第一类,两汉钱币,其中含有部分西汉八铢、四铢“半两”钱,其它两汉各式“五铢”、“董卓无文”钱,包括大量“磨轮”、“剪边”(凿轮)、“对文”、“环”等人工改制钱,约占95%;第二类,王莽钱币,有“大泉五十”、“货泉”、“布泉”、“大泉二千” (未收缴到)等,约占1.5%;第三类,三国钱币,有“直百五铢”、“定平一百”、“太平百钱”、“曹魏五铢”等,约占1%;第四类,两晋南北朝钱币,各种“五铢”、“五朱”,包括“沈郎五铢”、萧梁“对文五铢”以及各类杂钱等,约占2.5%。目前所知,这批窖藏古钱中铸造最早的钱币为西汉吕后二年(前186)“八铢半两”,最晚的是梁末敬帝时期(555―557年)铸造的萧梁“对文五铢”钱,整个窖藏年代上下跨距长约743年。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在这批出土古钱的清理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9枚陶质方孔钱币,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认为这是浙江首次出土的陶质钱币。有关陶钱的具体参数见下表(附表)。

这些陶质钱币原来都混杂在出土的古钱之中,在拣选一堆“对文五铢”钱时被发现。陶钱共有9枚,除9号标本残损进行复原外,其余基本完好无损。钱币为灰白色泽,由于窖藏钱币相互叠压紧密的原因,钱身大部分都沾粘有翡翠绿、孔雀蓝、朱砂红等各色铜锈。陶钱正面无轮无郭,背部无轮但有内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陶钱的断面中间一层颜色为灰褐色,并且带有细微的晶体颗粒,大概是陶土在烧制的过程中,发生内部变化所致。钱币面背十分平整,系采用范模制造;钱正面与背面穿口尺寸前后相差约1.4mm(9枚平均值),穿口带有一定的斜度,显然是在制造时为了便于脱模。钱币外轮呈不规则的多边圆形状,估计为流通时磨损碰撞所致;钱文右“五”、左“朱”两字清晰可辨,制造的工艺比较精致,根据陶钱形制分析,这些钱应为萧梁时期制造的“对文五铢”陶钱(封三下)。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些陶钱应为“冥钱”,理由是史料未载,且过去出土的一些陶土钱均为“冥钱”。笔者经过仔细观测后认为,这些陶钱与同窖出土的萧梁“对文五铢”铜钱的形状、大小相同,其制造的方法也基本相似。即将混合好的白陶土充填人范模后压实,然后脱模、凉干,刷上涂层,然后入窑再经过一定温度的焙烧,就成了陶钱。我们曾经在陶钱表面用小刀刮下些许细微粉末,发觉陶钱有一定的硬度(尚待进行理化试验分析)。此外,在陶钱的正背表面低凹处,还残留有一层黑色的涂层,用针尖仔细挑拨,其附着于陶钱的表面十分牢固,笔者认为陶钱曾经进行染色处理,染色是为了使陶钱外表与铜钱的色泽近似,以便进入流通领域。这种采用白陶土制成的钱币,省材、省工、省时,且生产效率较高,是两晋南北朝混乱时期的产物。这些进入流通领域的陶钱(由于收缴的钱币仅占窖藏的一小部分,估计在散失的钱币中还应该含有一定数量的陶钱),目的是为了谋取私利。由于陶钱是随同大量流通钱币一起出土,并非是墓葬出土,因此,应该排除是“冥钱”的可能。

舟山首次出土的萧梁“对文五铢”陶钱,给我们研究这个时期的经济、货币状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承舟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黄亮先生提供实物资料,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注:本文所涉及到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钱币大师马定祥》出版发行等 下一篇:三孔布“上”地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