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体质学说优化湿疹辨证论治质量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8-10 08:10:49

基于中医体质学说优化湿疹辨证论治质量的一点思考

摘 要: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的,过敏性皮肤病,于反复发作,常易迁延成慢性,较难彻愈。中医药治疗方法虽众,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争议。为进一步规范、优化中医辨治湿疹的方法,提高治疗质量,本文从中医体质学说与湿疹相关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深入探讨湿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加强湿疹辨证与体质类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分析、归纳体质在湿疹发病、病理演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特色和优势;为湿疹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湿疹;中医体质;皮肤病辨证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13-03

湿疹类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皮疹多样性、对称发作、渗出倾向、剧烈瘙痒等特点,常容易复发,病程迁延。湿疹在皮肤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占全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58.53%[1]。近年来湿疹发病率正逐步呈上升趋势。由于湿疹皮疹瘙痒剧烈,急性期有较明显的渗出倾向,慢性反复发作使皮肤干燥、粗糙、苔藓样变,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本类疾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但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虽然,近年来湿疹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在遗传学、免疫学、超抗原、细胞因子等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仍然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不能真正、全面、完整地揭示其本质。目前湿疹的西医治疗无特效药物,大多为对症治疗,西药虽然能较快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也不能改变患者变态反应体质。而中药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优势,且中药能调理体质,达到提高巩固疗效的目的[2]。

1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研究现状

根据临床特征及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疹相当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湿疮”、“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病。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中提到:“浸淫疮,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概括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湿热内搏,滞于肤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现代中医医家继承前人的理论,并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湿疹的证治规律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1.1 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湿疹是采用最广泛的方法,也是符合中医临床诊疗特色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中,将湿疹辨证分为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三型。临床报道湿疹证型分类较多,名称各异。旷燕飞[3]对1992~2008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相关1864篇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证候规范方法整理分类,得出临床湿疹诊疗主要辨为:湿热证、血燥证、风热证、脾虚湿蕴证四大证型。

医生根据西医病情、病程分期的方法,采用分期辨治。针对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不同时期,进行中医辨证。运用辨证与病期相结合的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4~7]。

根据湿疹的病因大多围绕“风、湿、热”以及日久湿恋伤阴,血虚失润的机制,也有研究者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采用成方或验方加减治疗。亦或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滋阴,活血等中药外洗外擦。以及内服外治结合,穴位注射等等。总之,湿疹中医药诊疗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1.2 中医辨治湿疹存在的不足 虽然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应用,临床治疗湿疹疗效显著,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争议,例如辨证类型繁多,湿疹分型和中医临床辨证的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湿疹由于临床表现多型,病程阶段不同表现各异,而且其复杂性还表现在,局部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证型组合较为复杂。例如旷燕飞[3]等的统计中,虽然主要证候类型只有四个,但是其中的亚型有26个证型之多。对分期辨治的方法有些学者[8]持不同意见,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西医的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与中医辨证分型套用。许多报道疗效显著的单方验方及治疗手法,则难以有后续的研究和推广使用。

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来确切评价和比较药物及疗法间的疗效,导致了中医药辨证治疗湿疹虽然具有良好效果,但许多临床经验较难被统一、认可并上升到理论水平去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因此,加强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如何更加科学地归纳湿疹的证候规律,优化、规范其辨证方法,寻找湿疹诊疗的新思路和方法,值得积极探讨、研究。

2 中医体质学说与湿疹辨治的关系

2.1 中医体质与病证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毋庸置疑,其核心就是“个体化诊疗”。而“个体化”本身就包括了体质差异。体质与证候之间有内在、密切联系。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的偏颇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体质类型决定对病邪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体质因素参予并影响不同证候与病机的形成;体质特性影响着病程与转归[9]。可以说,证候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体质,在体质基础上演变和发展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

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发展的逐步完善、规范,围绕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日渐增多。通过体质调查研究,中风病、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甲状腺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脂肪肝、不孕症、老年抑郁症、亚健康、儿童哮喘、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中,各自都有着明显的临床体质类型特征。

2.2 中医体质与皮肤病辨治密切相关 在皮肤病方面,体质学说对许多皮肤疾病的防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虚则生疣”的说法;《诸病源侯论·漆疮侯》则记载:“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禀性即指人的体质;《医宗金鉴》中也认为“漆疮”的病因是“此证由人之腠理不密,感漆辛热之毒而生”。明·申斗垣《外科启玄》中也提到:“病分寒热者,是人素禀之偏。……虽万病莫越于此,岂止痈疽疔肿乎。”“肥人多湿多痰,多气虚,……故气虚之人生疮疡故多痈。……宜内托之,使邪不内陷则易溃而易完。夫瘦人多火多血虚,……筋骨瘦而不胜于寒,……如生疮疡则多疽,……属阴,……故疽多附于骨,肉色不变,故难溃,溃而难完。”

可见体质是疾病,包括皮肤病,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体质学说对皮肤病诊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发病、疾病的从化、治未病等方面,且有其独特性[10]。比如杨文信认为,禀赋不耐,气血不足之体质,是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基础,将中医学体质理论灵活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临床疗效良好[11]。

还有谢知音等人,关于银屑病的中医体质研究报道,虽然频数比例及体质类型有差别,但都发现患者容易表现出气虚型和气郁型体质[12~13]。其体质不同,证候类型,病情轻重等有着明显差异。

许多皮肤病,尤其湿疹,常常存在局部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更应当注重内在体质与外部皮损兼顾,整体状态的辨证,综合分析。辨质是辨证的前提,在辨质基础上再辨证,能够提高辨证的精确度;因质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14]。

2.3 湿疹辨“质”论治的研究及思考 有学者认为,湿疹患者具有一定的过敏素质,湿疹是在遗传背景支配下,受环境因素和身体健康状态等因素的激发,导致机体处于一种致敏状态[15~16],有许多学者认为脾虚湿盛是导致湿疹类疾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脾虚是此类患者的体质倾向[17]。宋坪[18]在治疗慢性湿疹时,除分型施治外也提出,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随证加减,对获得较好的疗效至关重要。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探讨中医体质特点与湿疹的发生、变化与预后转归等方面关系的内容较少,仅有袁安香等根据著名体质学专家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通过小儿体质调查问卷判定小儿湿疹的体质类型,结论是小儿湿疹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与小儿湿疹的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易迁延为慢性;痰湿质的小儿易患湿热并重证;易并发过敏性鼻炎[19]。

陈立翠[20],庄严[21]以六分法的分类标准,将湿疹患儿临床症状与各型体质相关的特点进行了对应分析,结果大致相同,各体质类型所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分布由高到低均排列为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与平和正常质。

由上可见,湿疹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目前只有关于小儿的少量研究,采用分类标准与国家认可的标准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小儿的生理发育特点有关。没有相关成人湿疹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资料。而且也缺乏结合体质类型,开展治疗、预防干预的报道内容。

湿疹病的发病以及复发、加重都与遗传、性别、年龄、地域、诱发因素等体质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易感因素提示湿疹患者具有易感体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湿疹辨证与体质类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湿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通过对湿疹患者体质类型和证候特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体质在湿疹发病、病理演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让临床诊疗更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诊疗中的特色和优势。为湿疹的防治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冬青.皮肤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6~358.

[2]王远红,王相明,吴康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9,3:54~56.

[3]旷飞燕,杨志波,曾碧君.湿疹中医临床证候分型及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12):84~86.

[4]时水治.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湿疹初探[J].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1(2):160.

[5]许金华,佟雪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浅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7~28.

[6]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261.

[7]沈冬.湿疹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20~21.

[8]瞿幸.中医辨证治疗湿疹85例[J].中医杂志,1995,(10);615.

[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0]王亭,唐志坤.中医体质学说在皮肤病防治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3):488.

[11]张剑,邓永琼,杨茜,等.杨文信教授辨质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1,43(12):147.

[12]谢知音,白彦萍,杨顶权.银屑病的中医体质与辩证分型的相关性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823~825.

[13]卢传坚,姚丹霓,吴大嵘.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体质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55~1257.

[14]李斌,张成会,刘红霞.58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10):62~64.

[15]崔媛媛,李波,郑义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67~868.

[16]陆丽明,陈楷涛.湿疹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76.

[17]何丹,林青,王研.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4):66~70.

[18]宋坪,李博鉴.慢性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857~858.

[19]袁安香,张茜,时贞红,等.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湿疹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95~896.

[20]陈立翠,谭艳,余涛.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37~39.

[21]庄严,王学艳,石海云,等.不同年龄湿疹患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5):539~541.

(收稿日期:2013-03-19)

上一篇:面瘫患者焦虑情志的辨析与护理 下一篇: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