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偏好

时间:2022-08-10 03:21:17

银行的偏好

2009年9月8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在京联合《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全面调研,披露了银行业在宏观形势、风险管理和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并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将从基础业务中积蓄力量,帮助企业平稳走过经济复苏期。

农村金融更受重视

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浩淼船队中,属于“小舢板”,但“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特点,使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冲击不是那么直接。在大船队纷纷被狂浪卷噬的时候,小舢板们不仅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些特殊的机遇,比如比以前更多的融资额度。

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难度,对于相对缺乏应对周期大幅波动经验的中国银行家来说,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政府的货币政策剧烈变动,这两座“大山”压在银行的肩上,让其倍感压力。

尽管这样,大多数的银行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和银行业的发展都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因中国的经济形势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算是“风景独好”,银行业不至被拖疲;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形势之下,支持中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社会变革因素并没有改变,居民理财意识的提高、对金融服务要求的提高、财富收入结构的变化,一直是中国银行业高度关注的三项长期变化趋势,这些趋势将会给银行经营带来新的机遇,让他们从“红海”的搏杀中腾出更多精力,来关注此前注意力稍逊的地方,农村金融市场正是其中之一。

在市场动荡、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呈现出小而稳的特点。银行业作为整个金融行业的领头羊,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既可帮助农村居民实现金融改革,同时也拓展服务范围,夯实业务基础。

农村金融业务成为各银行关注的市场,但据报告显示,各类银行在参与农村金融的意愿度、方式选择上仍然存在不同。几乎一半的未上市银行高管认为,着手推进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很有意义,而上市银行高管中同意这个观点的约占14%。在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方式上,40%的银行高管表示将“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27%的银行高管表示会“发起、参股设立的村镇银行”,另有13%则表示会“参股、重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让银行业调整方向,从农村金融业务中储备力量,厚积薄发。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层若能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企业领导把握这个机会,可谓大功一件。

加大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群体,2008年下半年,诸多中小企业因资金断链铩羽而归,诸多职业CFO还未等大展拳脚,就不得不因四处筹钱却无力回天而扼腕称叹。

报告中,“中国银行业对未来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一栏,有80%的银行都选择了中小企业贷款。可以看出,银行家对中小企业关注度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越发凸显出来。在对银行高层所做的访谈中,绝大多数银行高管表示,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发展潜力,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可以考虑增加投放规模。

新能源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中国银行业对新能源行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大,有47%的中国银行业高管选择新能源行业作为贷款投放重点。

中小企业业务收益高、发展潜力大,备受青睐,能吸引银行对其增加信贷投放,但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也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便是把不良贷款严格控制在低水平。根据调查报告的内容可以预测,当前良好的贷款质量状况将在未来3年得以继续保持。在访谈中,有一半以上的银行家认为,未来3年中不良贷款率会控制在1%~5%之间。

此外,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防御性行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加强对纯量资产的风险排查,以及对业务前期的风险审核力度,这些都是银行业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所以,即使银行业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之心,也仍然会对企业的前景和经营模式做比较周详的考核。因为在金融危机之下,企业的盈利状况多变,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也造成产业景气转换,银行业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外向型经济比重较高的珠三角地区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海外征途结伴而行

即使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并未改变国际化进程。同时,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寻找发展机会引发的“海外并购潮”,也需要银行业更多的支持。

虽然有极少部分银行高管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战略会因金融危机而受阻;但大多数银行家并未觉得危机会改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只是,银行家表示都会谨慎看待当前的海外并购机会。

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还出现这些现象:

1. 国有商行艰难“走出去”。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通过采取并购,或者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初步实施了海外战略,消除了海外经营的陌生感,但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仍有重重压力。单就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可以发现,银行家将走出去的最大困难归结于“自身管控能力有限”,而不是对海外环境和制度缺乏了解。所以,在国有商业银行迈出国际化的一步时,要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方面多练内功,同时注重经验的整合和理念的设计。

就笔者所知,一些政策性银行此时表现出更大的竞争力。例如,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中国管控的进出口结构、对外研究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的转贷机构,这已经变成了船舶出口、高新技术出口等海外投资领域的主力银行,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性融资的主渠道。借助政策性银行的力量,可以帮助CFO更有效地拓展海外市场。

2. 战略投资者多元化。

几乎所有的银行家都同意,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未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受访银行中,有54%表示有引资计划,长三角地区受访的银行中“尚未引进战略投资者,但有此计划”的比例为7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3. 外资银行未构成有效竞争。

在受访的银行高管中,84%的人认为,外资银行在整体上未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竞争,但局部威胁已形成。

对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受访的银行高管肯定了对外开放对提高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作用,同时表示应理性看待外国投资者撤资、海外并购等行为。

上一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影响 下一篇:美经济已走出“急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