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彩叶树种在乌鲁木齐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0 12:47:13

浅谈彩叶树种在乌鲁木齐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乌鲁木齐市亚欧博览会的成功召开以及2013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掀起我市高标准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乡景观质量的热潮,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迅猛,对各种优良彩叶树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多树种、多色彩、季相变化明显已成为当今园林发展的主旋律。本文综述了彩叶树种的定义、适于乌鲁木齐市栽培的优良彩叶树种,分析了彩叶树种在我市园林中的应用以及应用时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彩叶树种 优良树种 应用 原则

乌鲁木齐传统的绿化树种如黄榆、倒榆、大叶白蜡等因季相色彩单一,只“绿”不“美”,在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综合园林绿化效应方面偏低,已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对我市主要公园(红山公园、人民公园、儿童公园)主要道路(北京路、友好路、河滩快速路、会展大道、城北主干道)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发现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耐盐碱,生长旺盛,病虫害少,抗有害气体等特点的彩叶树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公园、庭院、街道及小区的绿化中。

一、菜叶植物的定义

彩叶树种是指叶片呈现红色、紫红色、金黄色等异于绿色的色彩而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树种。传统的乡土树种通过嫁接可以改造成彩叶树种。从园林应用的角度,根据叶色变化的特点,可以将彩叶树种分为春色叶树种、秋色叶树种、常色叶树种和斑色叶树种几类,其叶片在春季或秋季,或整个生长季内,甚至常年呈现异样的色彩。

二、适于乌鲁木齐市栽培的优良彩叶树种简介

1.金叶小檗。日本小檗的一个变种,属矮小灌木,株形紧凑,株高和冠幅均为50厘米。叶片卵圆形,初生叶为黄色,长大后变为淡黄绿色。春季开淡黄色花,红果。适应性强,适宜在各类土壤中生长,耐低温,不喜强光。适于用做绿篱、模纹花坛等。

2.金叶卫矛。生性健壮、抗逆性强(耐低温、抗病虫害、吸收有害气体)、叶形奇特美丽(叶面镶嵌金黄色斑块),适于公园绿地、街道小区等布置色块,四季常绿,耐寒性强,是取代金叶女贞的理想产品。

3.金叶加拿大接骨木。中等灌木,高4米,直立生长;叶片狭长卵形,金黄色;花白色,花期4月~5月;球形果,红色。耐寒,适于北方栽培,是较为理想的赏叶赏果树种。

4.金叶复叶槭。槭树科,槭树属,为复叶槭的变种,高大灌木,高可达7米,茎干较多,特点是叶片黄绿相间,长势在复叶槭的品种中比较弱,每年的生长速度为20厘米。不喜强光照射,适合我国的长江以北地区。

5.红瑞木。山茱萸科,木属。落叶灌木,单叶队胜,叶片椭圆形。伞房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或淡黄白色。核果偏扁,乳白色。花期6月至7月,果期8月至10月。产地:东北、华北、西北及江苏、江西。生于溪边或杂木林中。

6.紫叶矮樱。蔷薇科,李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条幼时紫褐色,老枝有皮孔,叶紫红色或深紫红色,叶缘有不整齐的细钝齿。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叶片呈紫红色,亮丽别致,叶片稠密,整株色感表现好。紫叶矮樱观赏效果好,生长快、繁殖简便、耐修剪,适应性强,是城市园林优良的彩叶配置树种。

三、彩叶树种在园林中的应用

1.孤植。彩叶树种色彩鲜艳,可发挥景观的中心视点或引导视线的作用。如金叶榆、紫叶矮樱、金叶卫矛等都可以孤植于庭院或大面积草坪中。

2.丛植。三五成丛地点缀于园林绿地中的彩叶树种,既丰富了景观色彩,又活跃了园林气氛。如将紫色或黄色系列的彩叶树种丛植于浅色的建筑物前,或以绿色的针叶树种为背景,将花叶系列、金叶系列的种类与绿色树种丛植,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基础种植。地接金叶榆、紫叶小檗、紫叶矮樱等株丛紧密且耐修剪,是极为优良的篱垣材料。与绿色基础种植材料相互搭配组成美丽的镶边、字符、花纹、图案等,特别是在绿色草坪衬垫下的基础种植,往往将彩叶树种衬托得更加美丽。

4.群植或片植。以彩叶树种为主要树种成群成片地种植,可以构成风景林,其独特的叶色和姿态一年四季都很美丽。如金叶榆、金叶刺槐、紫叶矮樱、紫叶李等均可成片种植成风景林,其美化的效果不同于或远远好于单纯的绿色风景林。

5.行道树。以彩叶树种作行道树,列植于道路两旁,观叶期问,颇为壮观。

四、在园林中应用彩叶树种还要遵守的原则

(1)一定要符合彩叶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例如金叶榆、金叶连翘要求全光照才能体现其色彩美,一旦处于光照不足的半阴或全阴条件下,则将恢复绿色,失去彩叶效果。

(2)只有不同色彩的树种合理搭配,才能获得最佳观赏效果。

(3)在确定好树种之后,还应注意它们与环境之问的协调。在建筑物前或立交桥下,为了与环境相适应,经常在平面上采用圆形、曲线形等几何图案,在立面上采用直线形、拱线形或波浪形。在大草坪上,可进行大面积的色块或丛植。

(4)植成图案的彩叶树种需要经常修剪,促进植株的枝叶生长紧密而整齐,可获得整齐的彩色叶面效果。

上一篇:维吾尔族建筑装饰技术的开发应用 下一篇: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