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体育课堂活动式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时间:2022-08-10 10:51:36

论中职体育课堂活动式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既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现代体育理念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在体育教学目标指引下,以体育教材、器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体育知识,发展体育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技能和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活动的氛围和平台,让学生以个体或群体形式通过参与活动形成对知识的认知,并回归生活,解释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就体育活动式课堂教学的原则与策略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活动式教学要坚持的几个原则

活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要有效地进行活动式教学实践,必须先明确活动式教学的主要思想。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笔者认为,活动式教学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结合教学内容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动脑,亲自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到活的知识,实现开发智力、培养体育技能的目的。

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

活动式教学大致可分为教师介绍式形式阐述――师生互动――师生评判――教师归纳几步。但师生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是灵活多变的,例如赶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距离;教支撑跳跃,可以先降低器材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进行模仿性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如进行有空中动作的教学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在垫子上体会在身体空中那一刹那的姿势,然后再完整练习。也正因为形式灵活多样,能够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发挥。这样做,较之被动接受知识,更有助于知识内化和能力提高。

有些公开课,师问生答看似精彩,其实这种“满堂问”和“满堂灌”一样,仍然难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学生只有成为活动的主人,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创新中体会愉悦,才能真正成为主体。当然,“活动式”教学有既定的目标,始终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真正做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3.课堂的开放性、教学进程的节奏感原则

传统教学往往是封闭式的,教师――教材――学生,活动式教学以活动中的交往打破了这种局限。课程改革的实施,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因此,新课程的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以及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发现、想象、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变“学知”为“知学”,使学生初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另外,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因活动中的交往得以提升。在活动交往中交流了思想、感情,广泛接触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信息,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促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更为其未来适应社会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课堂活动式教学要体现开放性原则。

关于什么是体育课的节奏以及如何掌控节奏,说法不一;而对什么是没有节奏的体育课的认识则是一致的,比如满堂灌和满堂问,前者一平到底,后者一紧到底。有起伏、有张弛才能有节奏,活动式教学因能够恰当地处理听、说、读、写的时间间隔,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的形式灵活,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强度交替,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极富节奏感。

二、体育活动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曾说过:“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认为,这句话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适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把生活引进课堂”就成了体育活动式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创设一个个“游戏”,基本出发点就是要营造社会化体育环境,创设适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智力背景”。总体说来,活动式课堂教学创设社会化体育环境有以下几种途径:

1.内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始终无法走出“教材至上”的怪圈,教材中的内容无论巨细均不放过。因而,优化体育教学首要抓住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点,缩短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课堂教学,设法将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引入课堂,切切实实开展运用能力训练。

我们知道,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对相对枯燥的教材教学时,教师选用教学方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例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或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2.对比:与生活对比,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生活的体验往往是比较浅层和表象化的。因而,在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体验与知识进行对比。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有效地将体育知识转化到生活中去。

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抓住动作要点,较快地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表述出来,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脑后着垫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又如,教学原地推铅球时,运用蹬、送、转、挺、推等学生熟悉的动词来讲解。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形象,从而较快地理解和掌握动作。

又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教师可以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教师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也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通过训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分层次照顾了全体学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3.外联:把课堂所学的经验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

体育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外联。课堂教学反映出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练动作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序。由于学练的正误动作能及时反馈,动作细节、要领体会深刻,对正确动作的巩固形成动力定型具有显著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把住了规范动作的学练关,课后学生复习、巩固时就能按照规范动作进行强化练习,进而熟练、规范地掌握学练的球类基本功。教师应该依照技能特点,灵活设计一些形式新颖、操作简单的练习,供学生在生活中操练,加速技能的内化。

体育课外活动课是把课堂所学的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的一个关键,课外活动的组织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专业分组开放,以及一些普及性、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交给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有选择的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进行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对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活动式教学顺应了新一轮课改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活动式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为目标,通过活动的形式,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情感性和实践性,以活动形式促使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形式,亲自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学到活的知识。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

上一篇:设问导引 营造有效中职财会课堂 下一篇: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