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

时间:2022-06-04 10:13:48

大学新生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家庭结构的变迁等,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人际交往障碍、理想与现实失衡、情感不适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新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新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引起的心理障碍

正确地认识和发展自我,解决自我认同、自我确立的危机,是每个大学生不容回避的课题。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情绪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大学生基本上能从理论上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较明确的自我主张,但由于通常是独生子女,在家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待遇,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又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当现实摆在自己面前时,他们常常又自我否定。这种冲突带来对自己的怀疑和厌恶,使自己陷入自卑与孤独等心理失衡状态。

2.学习压力引起的心理障碍

能够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在高中阶段的成绩较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关注,通常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进入大学后,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群英荟萃、强手如林,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3.人际交往引起的心理障碍

在全新的环境中,面对的都是一些生疏的面孔,求得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新生强烈的需要。但因存在缺乏经验技巧不善交往,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交往,性格内向不敢交往等青春期心理的缘故,不少同学存在较强的防范心理,通常是“广泛交友,谨慎交心”。这种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的“点头之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为此,许多同学会产生一种失落、无奈的感觉,内心矛盾、焦虑、抑郁、感到孤独,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4.缺乏奋斗目标引起的心理障碍

许多大学新生认为,上大学终于脱离了苦海,进了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应该轻松轻松,痛痛快快地玩了。加上大学不像中学管得那么紧,自我支配的时间也较多,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不知不觉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变得无所适从,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沉溺于电子游戏、武侠小说之中,上课精神萎靡,不愿学习,甚至学业荒废,“没劲”、“无聊”成为口头禅。还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被父母和老师管教严厉,认为大学应该是完全自由的,不应该有任何管理与规范,因此产生了消极的思想定势,对宣传教育传递的思想信息不假思索地一概排斥。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有的大学生会对政治性、思想性的正面宣传或教育持冷漠、不关心甚至抵触的态度,常常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

5.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引起的心理障碍

对大学的现实生活,大学新生普遍缺乏了解和心理准备,把大学想象得过于理想化,心中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编织着一幅幅大学生活的美好图画,其想象往往融入了各种各样的诗情画意,认为“理想中的大学了不得”。一旦亲身感受大学生活后,就会发现大学的现实情况与自己原来的想象相差甚远。不太体面的“课桌文学”、“墙头文学”、“厕所文学”等现象,不太文明的举止言行和嘈杂的校园环境与原来想象中的大学相去甚远。原以为个个是口齿伶俐、诙谐幽默、文明礼貌的人中龙凤,实际并非如此;自私、孤傲、偏执、好强、玩世不恭,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加上近几年大学大规模扩招,教育投入又相对滞后,使住宿、实验实习、教室、图书资料、课外活动场地、甚至是师资等这些原本就不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加显得短缺。特别是当有的大学新生遇到一些现实矛盾时,他们感到迷茫、苦闷、失落,觉得大学不过如此,即所谓“现实的大学不得了”。

二、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1.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引导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开学之初,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失落心理,有目的地开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塑造的系列心理教育活动,进行入学教育。通过组织新生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组织观看学校发展的纪实专题片,开展“学校与成才”的讨论会、“当前就业形势分析”的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们从跨入大学校门之日起,就开始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评判自我,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使他们从直观感觉和外部观察为起点进行自我认识,防止过高评价的狂妄自大,克服过低评价的自卑失落、消极失望,并开始主动规划未来发展目标,进而深化思考“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该怎样去做”,以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过渡,以一种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进行自我塑造,以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去对待挫折和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克服自卑失落的心理。

2.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服从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服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上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是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二者协同作用,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学生心理不健康,往往导致道德行为失范,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不但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而且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大学新生业余时间较多,渴望展示自我。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在无意识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话剧、辩论赛,时事分析,去福利院或孤儿院献爱心,下乡实地考察,科技文化节等,从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使其克服任性、冲动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乐观向上,进一步形成独立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多组织团队活动、集体活动,如:素质拓展、校歌大合唱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交往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从中学得一定的社交技巧和方法,克服社交恐惧等缺点。还可以根据每年的“12・5”开展心理健康周,“5・25”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形式可以是心理情景剧比赛、心情海报设计大赛、踩气球比赛、心理电影播放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自我封闭等缺点,同时学会了合理地自我宣泄情绪,培养了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4.构建三位一体模式,延伸心理健康教育

纵观学生心理状况,有相对比较健康的、亚健康的和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几个群体,而且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以心理潜能开发为主,着力于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心理素质,既照顾面又考虑点。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即发展性心理辅导、预防性心理辅导、矫治性心理辅导相结合的三维立体教育模式。“宏观”: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中观”:面向部分学生的预防性心理辅导,针对某个年龄段或某类学生可能出现的一般的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进行辅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保健。“微观”:面对个别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治性心理辅导,主要通过心理咨询、治疗、跟踪调查辅导等,解决个别性的心理问题。这三个方面相互弥补、相互交融,是个整体。要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核心,以预防性心理辅导为抓手,以矫治性心理辅导为难点突破口,三位一体,既让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各种特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全国高校内普遍展开。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专业人才缺乏、设备简陋等。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尴尬。目前在高校内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主要是三类人:德育辅导员、政工干部和心理专业人员。其中前两者占绝大多数。他们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容易把心理教育当作思想政治工作来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的建设成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建立三级网络,即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系部心理辅导员、班级朋辈咨询员。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全校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把控,如每学期初组织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并负责学院的心理健康中心咨询工作,指导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学校还应该大力重视系部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应组织心理辅导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有的工作还很难形成系统,触角不能延伸到每一角落,系部心理辅导员应对各班的朋辈咨询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朋辈咨询员具备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

上一篇:技校数学教学求简方法建构 下一篇:“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助推《导游业务》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