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的“讲”

时间:2022-08-10 10:24:0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的“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基础教育中先进的教学理论。2001年起国家试验的新课程标准中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源自于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与传统课堂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外观上一大显著的特色是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建构知识、建构能力。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改良课堂中的“满堂问”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了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从滔滔不绝的智慧使者变成为金口玉言的旁观者。那么,这种课堂要不要教师?要不要教师的“讲”?要不要教师“详细地讲”?这都是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变,也不应该变。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对于教师要不要“讲”和怎样“讲”的问题,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一、教师要“讲”,要带头“讲”,要理直气壮地“讲”

我们无须从“教师讲课”这一习惯用语对教师要“讲”作浅层次的求证。我们始终主张“讲”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如果教师不讲,或讲不到位,还要教师干什么?那任何人进课堂不都一样吗?教师要带头讲,当好“引导者”,要以自己的讲教导学生讲,要以自己的讲促进学生讲,要以自己的讲激励学生讲。教师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见解,言传身教,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能没有任何评价,也不能都是肯定的评价(偶尔是可以的)、处处肯定学生的发言,因为那只能表明我们讨论话题的无聊抑或思想情感交流的虚伪和互动水平的低下。只要我们稍稍审读一下学生讨论的具体内容,就会发现,不少回答跟研讨话题之间,或浅尝辄止不到位,或风马牛不相及,或根本就一无是处,或错误到荒唐可笑的地步。面对这些现象,教师不愠不怒,这且不谈,但若不作点拨引导,不加拨乱反正,不加批评纠错,竟一味地赞扬、鼓励,这是表明我们教师的无知、失职呢,还是仅仅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而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过问和干预呢?

二、教师要讲究“讲”的辩证法

讲与不讲的问题明白了,下面谈及的是多讲与少讲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多讲与少讲历来是业内人士,尤其是语文同行讨论最为集中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深入人心,这个问题普遍被人看好的答案是:教师要少讲。其实,这个答案也不全面。教师少讲只是新课程标准课堂的一个表象特征。实际上,多讲与少讲,不仅仅是个数量问题,还涉及方方面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言语与滔滔不绝是相辅相成的,关键要看“讲”的时机、“讲”的分量、“讲”的质量。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师少讲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无关紧要的不讲,学生不需要的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不讲,学生能够讲或应该是学生讲的不讲。课堂上教师还是要“讲”的,学生难以或者根本无法品味出、感悟到的内容,教师不讲怎行?学生说错了,别人又解决不了的,教师不讲怎行?教师这个时候的“讲”最受学生的欢迎,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的“讲”才能达到最佳的“听”的效果。当然,高明的教师在“讲”的操作层面往往能做到下面两点:1、善于从学生协作会话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鲜活的“讲”的信息,而不局限于备课笔记上事先准备好了的“重点”和“难点”;2、即便是难点,也不直接告知,而是讲究“点而不透,言而不明”的教学艺术,让学生自己进入,去“透”、去“明”,有意识地让学生学深学透,建构牢固的意义。

三、教师对待“讲”要有好心态

其一,教师要有相信学生会学习和能学习的好心态。其二,教师应为自己能够少“讲”而感到高兴,为自己的学生会学习、能学习而感到自豪。其三,教师应该以学习者、合作者的身份向学生“讲”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这样会有效地缩短师生在感情和求知上的距离,活跃课堂民主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将建构主义的课堂向健康轨道推进。

关于教师“讲”的问题,概括地说:教师要讲,但要少讲,在学生需要讲的时候才讲,讲学生最需要的内容。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后习题的处理 下一篇:培养自学意识,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