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10 07:20:18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问题及对策

摘 要:完善课程体系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文章从高校课程体系设计包括的主要内容出发,主要探讨了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的七个共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二本院校;课程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22-04

一、高校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容

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课程设置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是一定学校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1]我国高校扩招过程中,尽管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与脱节,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要脱节[2]。因此,完善课程体系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高校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课程面向的劳动力市场类型与层次定位,回答“培养的毕业生去哪里工作,满足劳动力市场何种需要”的问题。(2)总课时与毕业学分要求为多少,课时在各学年和各学期内部如何分配,课程之间时间先后如何安排?回答“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如何安排”问题。(3)课程分类与结构,回答“课程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何种知识技能与思维素质具体要求”的问题。(4)专业课程如何具体开设,回答“学生在校期间具体学什么”的问题。(5)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效果评估与考核。本文主要讨论前三点内容,部分涉及第四点部分内容。

截至2014年初,全国有428所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时由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员工离职现象加剧、员工维权意识增强等原因,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2013年起负责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制定,注意到一些典型问题,本文拟进行初步总结与思考。

二、课程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类型和层次的合理匹配

目前中国高校办学层次大致分六个层次:985高校、211高校、省属重点(俗称“老二本”,基本上为1999年扩招之前即举办本科的高校)、2000年后由专科升格的“新二本”、独立学院(三本)、高职高专。“老二本”、“新二本”、三本虽然都是本科院校,但“老二本”大多是省属重点高校,有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每年招收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而“新二本”、三本研究生教育基本为零或规模很小,因此“老二本”不宜与“新二本”、三本混在一起讨论,但“老二本”、“新二本”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存在若干共性问题,本文不作进一步区分。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到所在省份和周边区域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与中层工作,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和学术研究导向,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保持必要程度,课程教学内容应满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能过多以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资料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等。

三、课程总课时的设定

二本高校总课时偏多是一个老问题,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提出适当压缩课时。一本院校总课时显著低于二本院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武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0学分左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4学分,该校1学分17课时,合计2380课时。笔者所在高校1学分16课时,20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5学分,合计3120课时,2014年下降到184学分,合计2944课时,甚至仍然高出部分东部同类高校,如温州大学商学院2011级本科专业168学分(合计2688课时)。

本文认为,若按照每周教学5个半天,一个半天上4节课,剩余半天学生消化理解以及做作业等假设进行计算,一周20节课,一个学期20周,扣除考试周,一个学期19周,课时为19×20=380节课,按照16课时一个学分计算为23.75学分。按照大学6.5个学期计算(大四视为0.5个学期),大学四年要求154学分。以此类推,每周上课5.5个半天学分为170学分,每周上课6个半天为185学分。也就是说,按照16课时1学分计算,本科学分在150―185之间比较合理。一本高校可以考虑150―160学分,二本高校可以考虑170―185学分。

四、各学期课程与课时的均衡安排

大一、大二课时不宜过少,进大学后一部分学生出现放松放纵心态与行为,需要以适当强度的课时课程来进行抑制、引导。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应集中在大二第二学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

大三第二学期课程应略少于大三第一学期,因大三第二学期学生要为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申请出国或者创业等做准备。大三第二学期应侧重安排整合大二第二学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管理咨询”、“创业管理”等。

特别是大四课程如何安排比较合理?[4]有文献指出,大四学生面临求职、考研、申请出国等压力,而保研成功、工作已定的学生则开始实习、准备毕业论文,故大四学生上课积极性普遍不高[3]。本文建议大四第一学期开设2―3门课比较合理。且尽量提高课程与毕业年的相关度,求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可以安排在大四。授课时间建议安排周一、周二或者周四、周五,安排在周末更好。如此安排,2―3门课通常课时大约在100课时左右,一天早中晚可安排11节课,则连续两天22课时,4―5周也就是一个月左右即可结课,最晚10月份上旬结课。学生每周有五天的完整自主安排时间,10月上旬所有课程结束后可以有三个月的完整自主安排时间,能够大大消除大四上课与学生求职、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

五、课程类型与课时比例: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政府规定课程

课程分类角度很多,但首先应体现课程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二本院校本科课程可以分为四大类: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政府规定课程。

第一是通用课程(General Purpose Curriculum),旨在传授跨职业与跨领域,迁移度大、学习周期较长、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独立或者毕业后难以抽出足够成块时间学习的知识与技能,通用课程强调“用”。在职业变动次数增加的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要授人以渔,向学生传授满足跨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提高学生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

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The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ommunity Colleges)提出基本就业技能(Essential Employability Skills)概念,指 “无关学生学科或专业,在工作、日常生活和终身学习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的知识与技能”。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厅(Ontario Ministry of Train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要求安大略省管辖所有高校毕业生必须通过基本就业技能考核方能毕业,基本就业技能具体内容如下。

表1 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技能的分类及要求

本文认为二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设置的通用课程有:管理沟通(管理技能)、心理与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汉语水平、英语(学习程度与学生专业和就业层次相匹配)、定量分析、信息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概论、办公软件与通用编程)等。

汉语水平与定量分析课程需要单独讨论。笔者在2015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研中,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指出毕业生的汉语水平需要提升。华中科大要求学生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学生未达标不获学位,值得借鉴。定量分析课程方面,国内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均开设微积分课程,一些二本院校甚至达到160多课时,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中使用统计学的场合远多于使用微积分,微积分应压缩到64―80课时为宜。

第二大类是通识教育课程(多种译法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普通教育等),与通用课程强调“用”不同,通识课程强调“识”。“通识教育”内涵因不同时代、不同讨论者而有所不同,通识教育长期以人文学科为核心,关注文化多样性、人文经典原著学习、道德与价值观等主题[4]。但是,由于科技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会1984年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社会学科报告》、美国高等教育协会1985年发表《大学课程的融合》、1988年发表《通识教育的新生命力》,不再强调人文学科应该在通识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观点,而是主张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互补[5]。

第三大类是专业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两大设置原则是:(1)充分体现事务性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移的趋势。IT技术不断发展,事务性工作不断减少,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发挥组织内部管理顾问与变革推动者角色,着眼于从全局着眼,预见性地解决组织管理中与人有关的问题,需要开设企业经营各模块方面课程如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咨询等课程[6]。(2)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7],主要的一级支撑学科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多学科性要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

第四大类课程是政府规定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课程(俗称“两课”)、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规定课程、公共英语等。

二本院校课程课时分配目前存在的弊端是:(1)通用课程开设数量与课时不足。(2)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存在娱乐化倾向,课程深度不够,开课价值不大,如广州某大学开设生死课教写遗书、立遗嘱。(3)政府规定课程课时太多,导致专业课时被过多占用。(4)公共外语课时太多。笔者认为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政府规定课程四大类课程之间课时比例以20%:20%:50%:10%为佳。

六、优化规定课程课时与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政府规定课程课时过多,以桂林某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16课时1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各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1.5学分、上机1.5学分,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2007]7号)就业指导课程2.5学分,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要求创业课程不低于2学分。广西教育厅《关于在全区高等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的通知》(桂教安[2011]14号)文件要求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1.5学分),再加上公共英语课时,高达40.5学分,占到该校2014级管理类专业总课时的21%之多;专业课反而课时被压缩。

多年来不乏高校教师、学者和社会舆论呼吁压缩政府课程学时、压缩调整公共英语课时,早在1998年就有人指出公共英语“四年不断线”纯属浪费多数学生时间,非英语专业要培养的是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8]。对于扩招后的二本院校尤其如此,但直到2012年仍然有二本院校在提“四年不断线”。执政地位以执政实绩为充分条件,与“两课”关系很小。此外,中外合作大学不上“两课”,享受超国民待遇,于法于理无据。

基本对策:(1)“两课”调整需要高层决策,短期内无法压缩,可以采用增加社会实践、强化经典著作阅读(如美国杜克大学教授Michael Hardt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即以原著阅读为主[9],而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罕见原著阅读)、讲座等方式,减少传统课堂讲授课时。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水文水资源工程方向2011年培养方案中“两课”课堂讲授只有10个学分,其余课时采用社会实践形式完成。(2)国内一些高校已压缩公共英语课时,如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公布的“转型发展试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名单中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将公共英语以前每学期50个课时压缩一半。(3)计算机今天已经非常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完全可以自学、教师集中辅导答疑、考试考核即可,不必进行专门的课堂理论讲授。

七、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翻转课程”方式开课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room)的一般操作步骤是:教师设计学习材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堂大部分时间不是讲解知识,而是给出学习重难点、讨论题目,安排进度,组织学生展示学习体会、答疑解惑、总结点评等。翻转课堂大大减少了传统课堂讲解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给优秀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度。教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难度较大课程的教学准备,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练习等做出更多修改与反馈,更好地平衡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与生活关系。需要强调的是,翻转课堂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思维、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特别是教师工作重心要从讲解知识转移到反馈答疑环节,否则课时减少,学生自主学习也因为自律性不足、教师反馈不足而减少,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一般认为,翻转课堂始于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师Maureen Lage、Glenn Platt等撰文介绍其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积极成效[10]。实际上,我国早有类似教学方法,只不过名称不同以及出现在基础教育领域,知名度没有美国类似实践高。1998年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中的“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翻转课堂”。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与强调互联网在线课程与IT技术支撑的美国翻转课堂不同,杜郎口教学模式使用传统的纸张课本和习题册。

对于一些课堂讲解必要性不大的文字性课程应积极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管理思想史”“商务礼仪”“中外人事制度”等课程有必要开设,但没必要进行三四十个课时的课堂讲授,此类课程往往存在照本宣科、学生提出“书上都有、都看得懂”的尴尬。“计算机基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采取翻转课堂方式开课,如2015年笔者所在高校的本科计划修订方案中首次出现十多门网络课程,如浙江大学开发的“物理与人类文明”网络课程等。

八、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的确定

实践训练与理论讲授是对举概念,从学习方式角度对课程进行分类,通用课程等是从学习内容角度分类。理论讲授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在教室中向学生讲解、传授知识,而实践训练则采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训练形式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学期论文、学期读书报告、学年论文、专题讲座、学科竞赛、实习(又分为参观学习、定点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等。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将实践教学范围定义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四大类,要求人文社会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课时不低于2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高校确保实践内容占总课时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实践教学课时就达到25%。河海大学大禹学院2012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课外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文体等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合占总课时的28.6%[11]。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批准11所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要求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总课时30%以上。

基于上述资料,由于各校与各专业办学情况有所不同,适当考虑前瞻性,目前看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25%―30%之间比较合适。

九、课程设置调整阻力的消解策略

课程体系设计不可避免地涉及课程设置调整,主要包括压缩课时、增加课时、取消课程、增加课程等四种情况。笔者2013年修订本科计划时遇到的典型情况是个别教师坚持自身讲授的课程很重要、内容多,不能压缩课时,背后的利益原因是教师工作量合格要求一定,压缩课时该教师就需要上新课,备新课,自然不愿意。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多数课程文字性较强,教师少讲精讲,32―40节课时已足够。压缩课时阻力如此,取消课程设置则阻力更大,这是高校长期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现象的一大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的可行对策是:(1)第一次讲授某门课程(不管该门课程是否第一次开设)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合格,则工作量计算增加新上课系数。(2)课程设置尽量以用人单位调查反馈信息为客观依据。 通过校企合作关系、私人推荐等方式在全国选定多个区域按比例选择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得出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重要程度的评价排序[12]。有如此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各种反对调整课程、课时的借口和理由自然少很多。笔者尤其建议教育部或者各省教育厅应牵头组织类似调查,调查结果比教师和高校层面组织的调查更全面可靠,更有权威性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83.

[2]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

厦门大学,2008.

[3]王之月.大四课程如何规划才更合理[N].中国教育报,

2013-12-17.

[4]宋晓平,梅红.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

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

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5]张红霞.美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演变及其启示[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6]王凌峰,王朝举.浅议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课程设置[J].现代企业教育,2012,(2).

[7][美]理查德・埃尔伍德;王晓晖译.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4.

[8]范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构想[J].外语与外

语教学,1998,(7).

[9]林书友.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

学大纲[EB/OL].2015-05-12.

[10]MJ Lage,GJ Platt,M Treglia.Inverting the clas-

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

ning environment[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1).

[11]钱恂熊.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河

海大学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育人工作之一[EB/OL].

2012-07-16.

[12]张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差

异研究[J].考试周刊,2009,(33).

上一篇:松果体素的作用 下一篇:论儒家思想与旅游产业的耦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