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3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8-10 03:41:44

高中生物选修3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摘 要:新课改后,高中生物选修3中的个别描述和前面的必修教材中的说法有些出入,经过几轮的学习和教学后,还是觉得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同时也发现教材前后也略有修改,于是大胆提出看法,以供大家一起探讨,同时也提高了认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选修3;问题;探讨;建议

新课改后,经过几轮的学习和教学,笔者认为高中生物选修3教材中有几个小问题值得调整和修改,现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由于本人知识面和认识深度的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专题一:“基因工程”的第一节中,对质粒的描述是这样的:“质粒是一种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但是,在必修2教材的第六章的第二节的介绍中却明确指出:“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是拟核或细胞核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很显然,选修3中的描述是不准确的,质粒不仅存在细菌中,更不仅是“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所以,笔者认为,选修3中有关质粒的描述应该改为“质粒是一种的、结构简单、独立于核区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另外,本节在介绍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时,分别把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比喻为“分子运输车”。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直接增进了学生对三种工具的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为与物质跨膜运输中细胞膜上的载体区分,建议将选修3“基因工程”第一节中的“载体”改为“运载体”,这一方面可以与必修2教材中的描述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避免混淆。

专题二:“细胞工程”的第二节中,在介绍生产单克隆抗体时,有这样的描述:“哺乳动物感染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后,体内形成相应的B淋巴细胞。”而结合教材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中的描述,据我们的理解,B淋巴细胞(即B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发育成熟形成的一种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形成不需要病原体(即抗原)的刺激。而在体液免疫时,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会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显然,教材这里描述的B淋巴细胞应该是必修3中的浆细胞(即效应B细胞)。同时,本节中还有这样的描述:“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凝聚或杀死这些病原体。”而在必修3中却明确说是由浆细胞(即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所以这里描述的B淋巴细胞也应该是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同理,生产单克隆抗体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也应该是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虽然广义的B淋巴细胞可能包括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但是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有必要明确区分狭义的B淋巴细胞和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

专题三:“胚胎工程”第一节中,在介绍卵子的发生时,有这样的描述:“当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第一极体不再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只有次级卵母细胞继续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第二极体,所以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只能观察到两个极体引。但是文中“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的说法有歧义,事实上,受精作用的完成发生在雌雄原核融合之后。教材在讲述受精阶段时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形成一个含二倍染色体的合子,也就是受精卵。受精过程至此结束,受精卵的发育也由此开始。”这句话也证实了只有当精卵的细胞核结合在一起,受精才真正完成。根据教科书的说法,哺乳动物体内不存在真正的卵细胞。倘若没有受精,卵母细胞到一定时期会停止分裂;如果进行了受精,卵母细胞开始完成分裂并排出极体,但卵细胞已经不是单独的卵细胞了。由此看来,精卵质膜的融合只是受精的开始,极体的形成与排放仅是受精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由此,建议将“当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改为“能否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

因在教学中惊奇地发现现版教材在原版的基础上稍有改动,如将“卵黄膜”改为“卵细胞膜”,将“卵黄膜封闭作用”改为“卵细胞膜反应”。虽然意思没有变化,但是在字面上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笔者看到上述的修改才斗胆提出上面一些尚不成熟的个人看法,由于知识面和认识深度的有限,不当之处仅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认识。

上一篇:广饶职业中专德育特色研究 下一篇:“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