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圆号长音演奏技巧

时间:2022-08-10 03:02:44

浅谈圆号长音演奏技巧

圆号长音演奏基本技巧涵盖的范围较广,本文只针对其中几项做详细陈述。长音练习是圆号演奏最基本的技巧,也是每一位圆号演奏者每日必练的基本功。

长音是能够较好地提高演奏者的气息运用能力及唇部震动反应速度的一种练习方法。长音练习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按照力度练习;②按照长度练习;③按照音域练习。用不同的力度练习长音,所吸入及呼出的气息也是不同的。比如:当演奏者想用弱的力度演奏时,深吸气,腹部隆起,在发音时控制好气息输出的量,气的流量不可以过多,气的流速也不能太快。在整个吹奏长音过程中,唇部肌肉的力量从发音开始就保持不变,气息也是如此,直到长音结束。倘若在吹奏过程中唇部肌肉力量稍微松懈,抑或是气息支撑不住,都会影响长音的质量。演奏弱力度时不能通过憋气或是喉咙紧张来达到吹奏弱音的目的。喉咙放松,通过腹部强有力的支撑,控制好气息的输出量来练习弱奏。演奏者可以从pp、p、mp这三种弱力度开始着手练习。尽管都是弱奏记号,但这三种记号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长音练习也是耐力练习。在演奏强力度的长音时,需要吸足够的气,在发音时气的流速要快,流量要多,腹部的支撑力不能松懈,直到吹完长音。强奏练习可从mf、f、ff这三种强度记号开始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演奏强奏时声音一定要松弛,越是松弛,声音反而越容易吹得很强。通常在弱奏时,由于气息的控制较多,也容易产生身体紧张。所以单独练习弱奏时,要尽可能地放松。不论在练习强奏还是弱奏,这都属于单一力度的长音练习,还有一种力度练习是不同力度搭配练习长音。比如:从p开始渐强到f的练习,或是更加夸张的力度练习,从pp到ff的练习,在发音时要轻,逐渐加气到强奏结束。这样的练习对气息的控制要求更高,气息逐渐加强,需要腹部的支撑力,还要注意由于加气而产生的音准及音色的变化。从弱音开始到强奏的正确演奏方法是建立在音准、音色不能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的,只是音量的变化而已。想要使音准统一,除了利用调音器来辅助校对音准外,更重要的就是演奏者自身对音准的辨别。在平日的音乐理论及视唱练耳的学习中,训练自身的固定音高,这样才能够敏锐地听辨出音准中细小的误差。另外,在演奏不同力度变化的长音时,音色自始至终都要保持一致,音量的加强和减弱也是需要演奏者的听觉来分辨的。突强或突弱的长音演奏在练习曲或是乐曲中很常见。所谓突强就是在吹奏过程中突然快速地加气,至于加多少气,那要看力度记号的要求了。突弱也是同理,在吹奏过程中,突然减少气的流速及流量,这样的奏法会使作品的戏剧性更强。

吹奏不同长度的长音,所用的方法基本相同。在日常练习中,普遍选择的是四拍、八拍、十二拍的长音作为每日练习。吹奏四拍的长音是为了调整好气息,为接下来吹奏八拍及十二拍做好音准、音色和气息运用的准备。十二拍的长音能够演奏很稳定的话,演奏者可以尝试吹奏更长的音。对于肺活量大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这一优势,将长音吹奏得尽可能地长。吹奏长音时,用舌轻发音,这样的发音听起来很坚定。用气发音听起来很缓和的进入,通常在弱奏或是慢板中常见。尽管是长音练习,仍需要打拍子,在固定的律动中吹奏长音。吸气的时长要与长音的速度一致,通常吸气的时间是一拍。

音准有时候不仅需要唇和气息的控制,正确运用指法也可以帮助演奏者完善其音准。根据音准的需要来调整指法。圆号的泛音很多,所以在吹奏时就很难控制好音准,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日常的长音练习中刻意地带有记忆的练习音准,所谓带有记忆的意思就是在吹奏标准的音高时记住其唇部肌肉的松弛与紧张程度以及气息的流速流量。这种记忆是要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的。

通常阻塞音的音准较难控制,究其原因,是变换指法后右手的位置。右手的作用不仅是拖住号,它也有调节音准的作用。右手位置的变化会影响到音准。吹奏阻塞音时右手不能阻得太多,在刚好全部阻满的位置是最合适的。关于阻塞音指法,在原有指法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习惯及乐器的特点而定的。

按照音域来练习长音。每位演奏者都有自己习惯吹奏的音区,无论是从中音区或是低音区作为长音练习的开端都可以。个人认为中音do到中音sol区间的音都是圆号最容易发音且准确性对于任何一位演奏者都是较容易做到的。音程关系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二度音程、大二度音程、小三度音程等等。这样的练习既能够将单音练习得有质量,又能够通过音程之间的关系将音准练好。

综上所述,是圆号长音练习的一些技巧。由于个体不同,每个圆号演奏者的音色都是不一样的。多数圆号演奏者对音色的认知都是基于老师的讲解或是模仿某位演奏家吹奏的声音。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将二者与自身的认识所结合,最终确定自己想要的音色。长音练习是能够帮助演奏者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音色的重要途径。所以说,长音演奏的程度,是衡量演奏者基本功的重要标准,应当将其纳入到每日练习中。

上一篇:提高化学课堂的实用性,促进高中生素质培养 下一篇:从“小”处着眼,让古诗词教学充满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