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20例体会

时间:2022-08-10 01:46:24

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20例体会

摘要:目的 探讨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疗法治疗 颈椎病的机制、临床疗效,以及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方法 对各型颈椎病60例行小针刀闭合手术、颈椎间孔注射药物;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法随机选择各型颈椎病60例治疗。结果 小针刀+颈椎间孔注射方法治愈率76.7%;穴位注射法治愈率为50%。结论 通过对生物力学动态平衡破坏致颈椎病无菌性炎症致痛的分析,提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是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局部粘连、瘢痕、挛缩、退变是颈椎病的慢性病理过程,是导致颈椎病发作及反复的根本。

关键词:颈椎病; 小针刀疗法;颈椎间孔注射;穴位注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穴位注射组:①针刀治疗组: 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龄19~76岁,平均45.7岁。病程6个月~23年。其中颈型24例,神经根型16例,椎动脉型12例,交感神经型8例;②穴位治疗组: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龄23~81岁,平均47.6岁。病程5个月~28年。其中颈型25例,神经根型14例,椎动脉型11例,交感神经型10例。

1.2诊断标准[1]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位诊断有意义。

1.3方法

1.3.1针刀治疗组 、定点: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头,使颈部稍前屈。于颈棘突间及棘旁1~1.5cm处寻找压痛点和结节,再于提肩胛肌起点、冈下肌及大小菱形肌起点处寻找压痛点和条索状物,C1横突、上项线压痛点处,用1%龙胆紫作皮肤标记。

要领:常规手术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先按小针刀四步进针法操作,刀口线与脊柱平行,进针方向斜向脊柱与皮肤呈60°进针,针刀达椎弓板骨面后,先纵行剥离,再横行铲削或边缘铲切(针对肩胛提肌)几刀、两侧后关节的关节囊处松解几刀、针刀松解项韧带时达环枕后膜,出针刀,压迫片刻,再于相应的颈椎间孔注射药物1.5ml。

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8ml+维生素B120.2mg+维生素B6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7ml。

1.3.2穴位注射组 、定穴: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头,使颈部稍前屈。在患病部位双侧夹脊穴(指相应病变椎体棘突下旁开5分取之),另外再取阿是穴、风池穴、大穴做标记。

要领:常规消毒后,在所取穴位用7号注射针直刺入出现酸、胀针感后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注入1~2ml。

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20.2mg+维生素B6100mg+当归注射液4ml+生理盐水4ml。

1.4疗效观察

1.4.1疗效标准 根据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评判。①痊愈:各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可参加劳动和工作;②好转:各型颈椎病症状减轻,但有复发,仅能参加轻工作。

1.4.2治疗结果 针刀治疗组:治疗例数60例、治愈46例、好转14例、无效0例,治愈率76.7%、有效率100%。穴位治疗组:治疗例数60例、治愈30例、好转28例、无效2例,治愈率50%,有效率96.7%。

2 讨论

2.1传统理论认为,颈椎病是由于各种内外因所致的颈椎生理曲线改变,颈椎间盘及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刺激和/或压迫了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有综合症候群。上述观点,被称为机械性压迫致痛学说。然而这一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许多临床证象:有一部分具有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其颈椎X线片可无异常改变;经治疗后痊愈的患者,影像学复查可无变化。

2.2各种类型颈椎病,从病位上可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无菌性炎症病变。因此,用非手术治疗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由宣蛰人氏提出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是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经病理学研究证实的无菌性炎症是其主要病理改变[2]。

2.3治疗机理 用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注射治疗颈椎病,其作用机理是:①调节平衡: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疤痕和挛缩、恢复颈、背、肩、臂部软组织的动态力学平衡状态,达到能量释放、能量补充、调节力平衡[3];②镇痛液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肌痉挛、肌紧张,改善营养代谢,促进炎症致痛物质的清除,营养神经、解痉止痛;③小针刀还具有针刺的效应,能激发体内调节作用,产生镇痛物质,如脑啡呔等,达到镇痛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焕春.临床骨科医师手册[M].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34.

[2]宣蛰人.软组织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5,268,265,262,264.

[3]任月林,任旭飞.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9.

上一篇:依那普利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临... 下一篇:浅谈CRTSⅡ型轨道板运输及存放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