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镇原方言语音特点

时间:2022-08-10 12:08:37

摘 要:甘肃镇原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声母24个,韵母32个,声调4个。由于其境内特殊的地理位置,前塬区和后山区阴平调调值有所不同。本文具体描述了镇原方言音系的特点。

关键词:镇原方言 声母 韵母 声调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部,界于北纬35°27′至36°16′,东经106°33′至107°36′之间,南北长约91.24公里,总面积约为3760平方千米,人口50多万。东邻西峰区庆城县,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它地处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镇原因唐称原州,宋、金曾设镇戎军,故得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由庆阳、平凉专员公署管辖,最终在1962年确定由庆阳专员公署管辖。

镇原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但由于其境内特殊的地理位置,前塬区和后山区阴平调调值有所不同。前塬区以县城话及其附近的南川乡话、临泾乡话为代表;后山区以马渠乡话及殷家城乡话为代表。因声母、韵母前塬区和后山区一致,所以本文声母和韵母以前塬区发音为标准,主要发音合作人蒙秀芳,女,汉族,小学毕业,55岁,农民,祖居临泾乡良韩行政村上庄自然村。刘军福,男,汉族,高中,58岁,民办教师,出生在南川乡,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县城教书。

一、镇原方言音系

(一)声母:24个(包括零声母在内)

(二)韵母:32个

(三)声调:无论前塬区还是后山区,都有4个声调(轻声除外)

前塬区 后山区 例字

阴平[]31 []212 高天猪雪

阳平[]24 []24 床鹅穷白

上声[˥]55 [˥]55 古碗手女

去声[˧]33 [˧]33 病菜送饭

前塬区和后山区都有轻声,轻声一般为低降,调值较短。

二、音韵特点

(一)声母特点

1.中古泥母合口呼字本地方言今声母读[],如:内[uei˧]、糯[uo˧]、暖[u˥]、嫩[˧]、[˧]、农浓脓[u]、弄[u˧];个别开口一等字也读作[],如:纳[˧]、挪[uo]。

2.中古知庄章组字声母在镇原方言中分流为[ts]、[ts]、[s]和[t]、[t]、[]两组。读为舌尖后音[t]、[t]、[]的,除了庄组臻开三臻韵平声字(如:臻,榛)外,都是知章组中古开口三等字,如:知[t]、智[t˧]、池驰[tʂ]、朝[tʂ]、超[tʂ˧]。读为舌尖前音[ts]、[ts]、[s]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几乎所有的庄组字(庄组臻开三真韵平声字例外,如:臻、榛),如:纱[s]、洒[s˥]、筛(子)[s]、师狮[s]、傻耍[s˥]、拽[tse˧]、雏[ts]。(2)知章组合口三等字,如:猪[ts]、著[ts˧]、殊树[s]、竖[s˧]。(3)章组止摄开口三等字和宕摄阳韵开口三等入声字,如:诗[s]、始[s˥]、试[s˧]、绰[tsuo˧]、勺芍[suo]。(4)知组假、江、梗摄开口二等字,如:茶[ts]、搽[ts]、浊[tsuo]、摘[tsei]。

3.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规律,本地大部分跟普通话相同,但也有部分仄声字白读为送气音。如:坐座[tsuo˧]、[tie˧]、步部簿埠[pu˧]、捕[pu˥]、肚杜[tu˧]、柱自[ts˧]、败[p˧]、 弟第递[t˧]、柜跪[ku˧]、轿[t˧]、旧[t˧]、就[ts˧]、铡[ts]、件[t˧]、垫[t˧]、伴拌[p˧]、侄值直[tʂ]、丈杖[tʂ˧]、着镯[tsuo]、贼[tsei]、病[pi]、 净[t˧]、动洞[tu˧]、犊牍独读毒[tu]、局[t]。

4.部分中古见晓组二等字仍读舌根音[k]、[k]、[x]。如:巷项[x˧]、鞋咸[x]、下瞎[x˧]、解[k]、街[k]、核[xu]。

5.中古通摄合口三等精组入声字“宿”“肃”“俗”与“租”“卒”“足”,在本地方言中读为舌面音[]和[t],即:宿肃[˧]、俗[]、租[t]、足卒[t]。

6.中古来母合口呼字“驴”“捋”本地方言今读零声母,即[]和[˧]。

7.中古日母合口呼字读为[z],如:如儒[z]、汝乳[z˥]、软[z˥]、闰润[z˧];宕摄开口三等阳韵入声字和曾开三蒸韵平声字读为[z],如:若弱[zuo˧]、仍[z]、扔[z˧]。

8.中古疑母影母喻母开口一、二等字,大都读为[n]声母,如:碍艾爱蔼[n˧]、挨崖捱[n]、矮隘[n˥]、熬鏊[n]、奥傲懊[n˧]、袄[n˥]、坳[n]、咬[n˥]、偶藕呕[n˥]、欧怄[n]、暗揞案按[n˧]、庵安鞍[n]、眼[ni˥]、恩[n]、硬[ni˧]、额[n];但疑母果摄开口一等字例外,读作零声母[uo];开口三等只有疑母止摄“疑”读为[n]声母,即[ni]。

9.中古微、疑、影、喻母字,除“我”“握”外,都读为[v]声母,如:卧[v˧]、窝倭[v]、蛙挖[v]、瓦(动词)[v]、吴蜈吾梧[vu]、五伍午[vu˥]、误悟恶勿[vu˧]、乌污坞屋杌[vu]、沃物[v˧]、外[v˧]、煨危威微[v]、伪萎委伟苇纬尾[v˥]、为位魏胃谓未味[v˧]、惟唯维违围[v]、玩顽[v]、弯湾[v]、温瘟翁[v]、稳吻刎[v˥]、文纹闻[v]、问[v˧]、王往[v]、旺枉汪[v˧]。

(二)韵母特点

1.中古深臻摄与曾梗通摄合流。因此:心=星[i],根=庚[k],顿=冻[tu],运=用[˧]。

2.中古知庄章组合口呼字在本地方言中读为舌尖前高元音[],如:烛[ts]、祝[ts˧]、除[ts]、触[ts˧]、蜀属[s˥];韵母是合口呼复元音的介音[u]脱落,变为相应的开口呼。如:刷[s]、耍[s˥]、水[se˥]、谁[se]、传(达)[ts]、椽[ts˧]、春充[ts]。

3.中古的见晓母果、山、咸、宕摄一等字,本地读为合口呼[uo],如:哥歌割搁胳[kuo]、葛阁[kuo]、个各[kuo˧]、俄娥鹅[uo]、饿[uo˧]、和禾河何荷[xuo]、贺[xuo˧]、喝[xuo]、课[kuo˧]、颗棵磕科[kuo]、可渴(文)[kuo˥]。

4.中古的庄组入声字和几乎所有梗摄开口二等字大多[e]、[]两读,如:涩瑟啬[se˧]或[s˧]、侧测厕策册[tse˧]或[ts˧]、责泽择[tse]或[ts]、格革隔[ke]或[k]、客[ke˧]或[k˧]。

5.中古所有曾摄入声字都读作[e]韵母,如:德[te]、特[te˧]、勒[e˧]、则[tse]、克刻[ke˧]。

6.中古的泥来母合口呼字读作[ue],如:雷[uei]、累内类泪[uei˧]、垒[uei˥];帮组止开三大部分字读作[],如:碑卑[p]、彼俾比秕鄙[p˥]、臂婢备被[p˧]、丕[p]、屁皮疲脾琵枇[p]、鼻痹避篦庇譬[p˧]、糜弥靡眉[m]、寐[m˧]。

7.中古臻摄泥、来母字,本地读作撮口呼[],如:嫩论[˧]、沦伦轮[]。

8.中古精组合口呼字“足”“卒”“租”与“俗”“宿”“肃”读为撮口呼[],即[t]与[]。

9.中古遇摄合口呼一等泥母字在镇原方言中读为复元音[],如:努[n˥]、奴[n]、怒[n˧]。

10.中古来母合口呼三等字“绿”“缕”读作齐齿呼[];中古来母流摄一等字“楼”“陋”“耧”读作合口呼[]。

11.中古梗摄开口二等陌、麦韵入声字口形缩小,转化为[ei],如:百柏[pe˥]、白[pe]、拍[pe˧]、麦脉[me˧]、窄[tse˥]、拆[tse]、摘[tse]。

12.中古宕摄开口三等药韵见母和以母入声字读作[o],如:药钥[o˧]、脚[ʨo˥]。

(三)声调特点

1.中古平声按声母的清浊分别读为阴平和阳平;中古全浊上声归去声,次浊上和清上读作上声;中古去声仍读去声;没有入声字,古全浊入声字今归阳平,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

2.前塬区四个调类三个调型,没有曲折调,具体表现为一降一升二平,上声与去声均为平调;后山区也是四个调类三个调型,阴平是曲折调;具体表现为一曲一升二平,上声与去声均为平调。

参考文献:

[1]莫超,朱富林.洮河流域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J].方言,2009,(3).

[2]莫超,朱富林.二声调红古话音系研究[A].中国语言学(第三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雒鹏.陇东方言音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高峰.陕西榆林话音系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0,(3).

[5]张德新.陕西汉阴蒲溪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6]镇原县志编辑委员会.镇原县志[Z].庆阳:庆阳市天象印务有限

公司,1986.

(范丽荣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730070)

上一篇: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序列性及其产生原因 下一篇:言语社区的层次性和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