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人名语音分析

时间:2022-07-23 01:53:35

南北方人名语音分析

摘 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的载体。本文通过对约5000个南北方现住居民人名的统计,分析和对比了南北方人名字调的分布和搭配、韵母的使用情况以及叠音现象,探索人们在起名时所呈现的地域上的语音差异和特点。

关键词:人名 字调 韵母 叠音

人类的语言首先以语音形式存在,语音在语言中起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而语言则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功能。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用一个音节来表示,一个音节又包括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其中,韵母和声调对人名的影响较大。

本文对南方扶桥坝村、二皇庙村共2153名现住居民的人名(其中男名1076个,女名977个)和北方崔军村2991名现住居民的人名(其中男名1440个,女名1551个)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南北方人名用字的语音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现代汉语人名的字调搭配与分布

(一)字调分布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语音上的重要特点。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一般分为四种:阴平,又叫高平调;阳平,又叫高升调;上声,又叫曲折调;去声,又叫全降调。汉语声调这种高低升降的曲折变化,使汉语人名富于独特的、变化的韵律美。

本文将南北方汉语人名的字调分别进行统计,其中人名中末尾人名字记作“字末”,姓与名中间的字记作“字中”(下同)。

`南方人名“字中”的位置,字调分布还是比较均衡的。但是,在“字末”的位置,字调分布不均。南方人名“字末”多用阳平调,很少用上声调。其中,平声调占人名“字末”总数的72.3%,远远高于仄声调在“字末”位置的使用频率。综合统计,阳平调在人名中使用最多,上声调分布最少。

北方人名“字中”使用去声调的最多,阳平调次之,上声最少;“字末”则多使用阳平调,阴平调次之,上声最少。在“字末”的位置,平声调占男名字调总数的61.9%,占女名字调总数的77.5%。综合统计,北方人名阳平和去声使用较多,上声使用最少。

比较南北方人名字调分布可以看出,南方人名“字中”位置的字调选择比较随意,平仄分布比较均衡,北方人名“字中”则多使用仄声调,尤其是去声。南北方人名“字末”平声调的使用频率多于仄声调,其中,阳平多于阴平。“字末”作为人名的结束音,其字调显得尤为重要。人名字调修辞具有平声居优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在南北方人名中均有体现。以平声调作为人名尾音,不但读起来高昂、洪亮,而且拖长了尾音,使人名更具音乐美。

(二)字调搭配

姓名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构成的,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的选择和搭配决定其音响效果的好坏。单名字调的选择往往与姓的声调联系较大,而双名“字末”声调的选择多取决于“字中”的声调。所以,考察单名时我们把姓的声调考虑在内,双字名只取姓后面的两个字的声调进行统计和考察,三字名只取最后两个字。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如果两两组合进行字调搭配,一共有16种组合形式,即:阴阴、阴阳、阴上、阴去、阳阴、阳阳、阳上、阳去、上阴、上阳、上上、上去、去阴、去阳、去上、去去。我们按照字调搭配在人名中所占比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统计结果如下:

南方人名字调搭配排名:去阳(11.7%)、阴阳(10.7%)、阳阳(10.3%)、上阳(9.8%)、阳阴(8.9%)、去阴(7.8%)、阴阴(6.6%)、上阴(6.4%)、阳去(6.1%)、上去(4.7%)、去去(4.5%)、阴去(4.3%)、阳上(2.6%)、阴上(2.2%)、上上(1.9%)、去上(1.4%)。

北方人名字调搭配排名:去阳(17.2%)、去阴(14%)、阳阳(11.4%)、阳阴(9.8%)、阳去(8.5%)、阴阳(6.3%)、去去(5.3%)、阴阴(4.7%)、阴去(4.1%)、去上(3.9%)、上阳(3.8%)、阳上(3.4%)、上阴(2.6%)、阴上(2.2%)、上去(1.9%)、上上(0.6%)。

南方人名最后一个字的字调使用很整齐,按照阳、阴、去、上由多到少的顺序与其他字调相搭配,说明南方人多用平声调(尤其是阳声调)做人名“字末”,少用仄声调,充分体现汉语人名“平声居优”的特点。

北方人名阴平、阳平、去声的分布比较均衡,三种声调相互交错搭配使用,占人名字调搭配总数的81.3%,而上声与其他三种声调搭配使用较少,不足20%。

汉语特别讲究韵律美,人名也不例外。南北方人名字调搭配分布较少的是上上调,两个上声相连,发音比较困难,节奏感较差,读起来拗口、难念,所以选择上上调组合作为人名字调的较少。字调搭配分布最多的是去阳调,人名使用去声调搭配高升调,一抑一扬,有起有落,使字音更加洪亮、婉转,富于曲折变化,给人高昂、开放、大气的感觉,更好地诠释了汉语声调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二、汉语人名中韵母的使用情况

一个音节一般是由声母加韵母构成的。普通话“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是不能没有元音,元音是构成韵母的主要单位。

南北方汉语人名中,“字末”韵母的使用情况比较一致。使用较多的韵母除复元音韵母ua外,大多为无介音的鼻音韵母,例如ing(英、明、庆、清、平、玲),un(云、军、春),ong(龙、红、勇、中),in(林、民、芹、斌),eng(凤、峰、鹏),an(兰、艳、燕、山)等。使用较少的韵母是带有介音的复元音韵母或鼻音韵母,例如“iong、uai、uang、ia、uo、ue、ie”等。

统计结果说明:人名韵母的使用与韵母发音特点和音素多少有关。

复元音韵母发音时开口度、舌位、唇形都会发生变化,它是“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过渡”。例如:“Liu Qiuhua(刘秋花)”,三个音节都包括声母、韵头、韵腹三部分,韵母的开口度、舌位、唇形都不同,所以发音比较麻烦。

含韵头的鼻音韵母发音时,要从前面轻而短的元音(韵头)滑到中间较响亮的主要元音(韵腹),然后再向鼻辅音过渡,使发音部位闭塞,才能最终完成发音。例如:“Pan Duanxiang(潘端祥)”,三个音节都是以鼻音韵尾结尾,并且后两个音节含有介音,发音时过渡太多,模糊了韵腹的洪亮,显得不够干脆、利落。

单元音韵母“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例如:“Hu Suyu(胡素玉)”,单元音韵母与辅音声母相结合,发音虽然干脆利落,却略显生硬、死板,不自然。

笔者认为,三个音节的姓名,所含音素以8个左右为佳,最多不要超过10个。若人名中所含音素太多或太少,如:“Jiang Jinxiang(蒋金香)、Xiong Dongxiang(熊冬香)、Xu Faqi(启)”等,都会降低发音的清晰度和美感。所以,人名音节的最优选择是以无介音的鼻音韵母结尾。无介音的鼻音韵母发音时,唇形、开口度基本无变化,它是由元音直接过渡到鼻音韵尾,发音比较简单。以鼻音作为结束音,也利于人们轻松、自然地结束发音。例如:“Xu Wenqing(徐文清)、Wang Anqing(王安庆)”。

三、汉语人名中的叠音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所构成的词。在人名中,两个音节相叠构成词,虽然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但是我们从语音方面进行分析,并不考察其语法作用,所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语音现象。汉语人名叠音现象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达到使用高峰。

在南方人名中,前三个时期均无叠音人名出现。到了80年代初期,即1980年以后,叠音现象大量涌现,共出现54次。其中女名39人次,如“娇娇、艳艳、莉莉、莲莲、媛媛、姗姗、娃娃、晶晶”;男名15人次,如“伟伟、明明、凯凯、彬彬、佳佳”。

北方人名的叠音现象出现于1974年,时间上略早于南方人名。叠音现象共出现59人次,其中,女名56人次,如“倩倩、丛丛、雯雯、甜甜、楠楠、丽丽、静静”;男名只有3人次,如“峰峰、成成、巍巍”。

出现叠音人名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选择相同的音节将其重叠,起名时简单、方便,容易被别人记住,便于交际。

2.叠音人名虽然音调相同,却不失音乐美。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后一音节发生音变,一般由原声调改读轻声,一重一轻,避免了声调雷同、枯燥,使人名具有了跳动的韵律感。

3.叠音人名不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喜爱,也给别人以亲昵的感觉,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有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叠音人名的出现具有时代性。叠音人名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量出现,体现了人们思想解放后,人名不再受到字辈等传统起名观念的束缚,而是更加新颖、独特。

参考文献:

[1]谭德姿.人名的字调修辞[J].语文建设,2000,(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王姗姗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上一篇:例说用构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下一篇:英语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