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认知新释

时间:2022-08-09 10:40:32

艺术教育认知新释

摘要:该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借助认知神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以实验室科学为基础,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揭示了艺术知识转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及精神嬗变特征,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体现了艺术教育观念的新启示,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艺术教育;认知原理;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46-03

从1994年美国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以立法形式将艺术课程确立为核心课程并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到1997年哈佛大学提出“艺术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艺术置于大学教育的核心位置,艺术教育在美国已作为核心课程贯穿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而2000年以来,许多西方一流综合性大学也开始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角色和作用,全面规划面向全体师生的艺术教育行动方案。在这样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下,我国的艺术教育也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理论研究或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就目前国内关于艺术教育的研究而言,仍存在研究方法片面化,缺乏严谨的概念系统、整合性的学科理论等问题。其研究大致侧重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对具体艺术门类教育及教学法的研究;另一种是关于整个艺术教育概论的研究。前者主要是以具体艺术门类为基础,就其含义、概念、特点、性质、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而后者则从艺术教育的整个学科角度出发,对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及范围、性质、特点、功能、原则、方法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交叉学科角度出发,从事审美教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也为艺术教育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艺术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智慧和行为的?怎样实现艺术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技术创新?如何借助艺术教育培植创造性经验、催化创造性思维、孕育创造性观念?21世纪的艺术教育又应当传导哪些核心内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很难从以上几方面理论研究的著作中找到答案。丁峻教授的《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一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借助认知神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以实验室科学为基础,以严谨、理性的原则来阐释艺术教育认知中的相关原理。其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深入揭示了艺术知识转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及精神嬗变特征,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体现了艺术教育的新观念。重点介绍了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体象思维、符号思维、工具思维、技术思维等认知操作内容及其高效训练范式,生动具体的释说了人们对艺术内容进行具身转换、移情体验、符号体验、意识体验、自我认知及对象化映射等认知加工的思想技术方法,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启示。作者开篇即肯定了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艺术是决定人的智慧发展程度的关键动因,并对国内外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简要介绍,提出若干思考。进而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采用的相应教学方式。

首先,作者从本体艺术经验建构、本体艺术知识建构、本体审美意识建构三方面对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进行了讨论。具体而言,通过分析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艺术记忆、本体陈述性记忆、艺术情感记忆来讨论本体艺术经验的建构;通过对本体艺术知识的生成和建构原理的讨论,指出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在于扩展本体知识;通过讨论艺术工作记忆、元认知系统、本体意识体验、本体意识预演等内容来讨论本体审美意识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概言之,人的审美意识活动主要与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之激活过程密切相关,它对人的美感产生及审美活动中的意识体验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以前额叶新皮层为主的顶级调节性元结构为我们解读艺术文化的理性内容、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规律性启示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作者从移情体验与自我情感认知、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自我情感管理、情感想象与自我评价、情感决策五方面讨论了艺术情感的相关内容。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艺术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就曾指出,艺术是平衡智慧和情感不可缺少的工具;现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评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也说:“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音调到最高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对此,作者指出审美情感有丰富的形态和多元的价值,其产生以人的联想-想象为基础,而人的想象主要依赖自己独特的元记忆、元体验、元调节、综合性记忆与知觉等多种心理特质。同时作者从移情体验的价值、心理机制、神经基础三方面对移情体验进行了分析;从自我情感认知的基本内容、涉及的大脑结构、表达自我情感的审美方式、自我情感认知的教育思路四方面对自我情感认知进行分析。在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部分作者又提出了“三元一体”的情感表征系统和情感建构的基本原理;自我情感管理涉及自我情感管理的基本内容、自我情感体验的认知效应、艺术情感教育的认知操作原则和方法论等内容。作者从自我认知管理、符号思维、技术思维三方面讨论了艺术思维的相关内容,指出艺术教育的宗旨及核心内容之一在于讲解思维科学的基本原理、传导艺术思维的科学方法,借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艺术思维能力。“思维是以已得的知识为中介的现实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培养创造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对此,作者在自我认知管理部分介绍了本体知识的内涵与构成、发生神经基础和审美构建原理及自我认知管理与艺术思维构建,并对元认知系统进行深入介绍,同时提出培养艺术思维的教学方法。作者又着重讨论了技术思维的教学研究现状、教学原理和艺术思维创新的技术操作原理等内容。最后,作者以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为主要内容,讨论了艺术表达的相关问题。作者指出,审美活动的实质在于主体借助客观形式来沟整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意识与存在的深层价值,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基于主体掌握的审美创造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操作原理,而这正是我国艺术教育最缺乏和亟待强化的关键之处。作者以具体艺术门类为例,结合心脑认知原理,讨论具体艺术门类的教学原理和方法。这无论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相关专业的研究者还是从事美术教育的大中小学教师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研读该著作,作者始终贯穿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全面的教育是同时兼顾人的知、情、意三方面的教育,三者并行才能完成真善美的理想,而艺术教育对人的情、知、意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作者指出,“当代教育与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性主体用以创造新理念、建构新人格、发展科学人文一体化的主体意识并表达与实现上述精神产物的多元素质和整体能力。”而艺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习者的情知意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创新自我和创造知识奠定方法论基础。”作者指出,我们的艺术教育宗旨“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也不是为了传播艺术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他们对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命和自我的审美认知能力,借此促进学习者多方面和深刻新颖的审美表现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对此,罗恩菲德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苏联美学家尤·鲍列夫也说:“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限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可以说,艺术教育带给人知识、理想,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受教育者进入艺术意象提供的情境中,达到个性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人性自由的确立。正如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说:“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论,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在该书中,作者不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讨了艺术教育认知中的一系列问题,还提出了适用于艺术教育教学的具体原则、方法和指导性建议。如在艺术情感教育论部分,作者指出教师应该改善认知操作方式,将艺术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经验表象,并借助丰富其他表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传导有关元认知的思想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和情感管理。在艺术思维部分作者指出为了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以便为学生学习认知管理及发展艺术思维奠定思想基础;把学习者体验自我、认知自我和创新自我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方式之一;作者还针对艺术思维教育目前存在教育理念错位,偏离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坐标,片面强调艺术技能及其使用价值,忽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教学内容程式化等问题,提出当代艺术教育应当大力减少模式化、标准化、机械性的技能训练内容,强化创新能力这样的建议。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卷所写道:“求知乃人类的天性”,我们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为什么。《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就是从认知角度来阐释艺术教育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不仅告诉我们“然”,同时解释“所以然”。作者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涉猎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提出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见解。针对目前国内外对艺术表象及艺术思维的具体类型与内容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对有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的认知操作内容和技术心理分析等问题,作者从艺术教育心理学层面系统的研究了有关方面的认知机制、教育原理,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理论的空白。该著作不但为艺术教育研究工作者拓展了视野,而且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当我们翻阅完该著作,仍让人感觉唇齿留香、意犹未尽。虽然书已经看完,但由此引发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思考才刚刚开始,这就是本书的魅力与价值所在。艺术教育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构建一个现代形态的、科学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更多人投身其中,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前赴后继、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推进该科学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弗·谢·库津.美术心理学[M].周新,王燕春,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尤·鲍列夫.美学[M].冯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滕守尧,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7]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译本)[M].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8]丁宁.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9]崔宁.艺术美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丁峻.思维进化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美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3.

[13]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7.

[14]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9.

[15]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35.

[16]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1.

[17]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07-108.

[18]弗·谢·库津.美术心理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36.

[19]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43.

[20]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66.

[21]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71.

[2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98.

[23]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41.

[24]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译本)[M].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10.

[25]尤·鲍列夫.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64.

[26]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3.

作者简介:刘娟娟(1980-),女,河南省郑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学;陈巍(1983-),江省绍兴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工作者,研究方向:文艺认知心理学。

上一篇:综合性大学通识选修课现况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试论王筠对《说文》重文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