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断”在“官本位”

时间:2022-08-09 10:34:35

创新链“断”在“官本位”

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总是“跟着别人跑”?为什么我们的科研力量“拧不成一股绳”?……这是两院院士大会召开后,来自高校的两院院士在学书记讲话精神的同时,展开的热议。(新华网6月19日)

近年来,科技界有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学术浮躁。科学除了智慧外,更重要的是坚定和执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浮躁”的学术空气下,还有多少人能忍受寂寞,以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去创新呢?也就难怪出现创新总是“跟着别人跑”,科研力量“拧不成一股绳”的现象了。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这都是“官本位”思想使然。

在“官本位”下,有些有志于科学创新的青年就不得不面对两个“坎”:一是很多大的项目都是所长、主任通过行政方式成为负责人,青年人只能给所长、主任他们打工;二是评奖是按照申请项目时的排序来评,年轻的科学家即使做了最关键的工作,评奖的时候也只能排在末位,甚至连署名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在科技项目申报评审机制之中,年轻科研人员只能处于资源分配的最劣势,哪里还有机会挑战权威?哪里还会有创新思维?

我们承认,在官本位意识的驱使下,某些科技工作者争相竞走于仕途。但推究起来,现在什么都和行政级别挂起来,科研系统里严重的官本位体系导致的资源分配本末倒置才是根本原因。正是以科研系统内部充斥着严重的“官本位”风气,才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将做官当成追求的目标,以致创新精神丧失,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

中国的科研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假如不能从根本上革除科研系统内部的“行政管理”,那么就很难取得成功。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发现官本位是科技创新的最大阻力,于是通过立法,打破“官本位”,确立了研究人员优先原则。行政官员职权仅限于为研究人员提供服务,专家、教授社会地位最高,其次是企业家,再次是政府官员。对于具有官本位传统的韩国而言,这个重大突破开创了科技立国、人才兴国一代新风。

因此,要引领科技工作者创新,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而不是逼着科学家们想要做官。换句话说,引领科学创新的,只能是科学家,而不可能是官员。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环境?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葆有真正的科学精神?怎样才能促进科学创新?笔者以为,在科研体制里下定决心破除“官本位”,改变官本位导致的资源分配本末倒置,当是抽薪之举!

上一篇:税收与经济再平衡 下一篇:社会双重性结构使企业家难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