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布控进行时

时间:2022-08-09 08:48:18

高考布控进行时

又到高考季。作为举国第一大考,高考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从未停息。

自恢复高考以来,作弊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采用夹带、传纸条;90年代升级到利用呼机、手机、对讲机;新世纪更用上了电子词典、无线耳机、针孔摄像机和微型扫描仪等现代先进设备。

2006年高考考场初次试水监控探头后,2007年北京考场和试卷保密室首次实现考试过程视频全记录。当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防止作弊光靠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矛盾双方的对抗手段也早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了‘技术层面’。”

近两年的全国性高考防作弊布控行动印证着戴家干的判断。2010年,教育部、省考试院和市级招考办实现三级联网监控。今年四五月,随着安防技术不断升级,各地高考反作弊手段又经历了一次技术升级。

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5月22日上午,本刊记者来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区北部的唐山市第一中学校内。此时正值当地2012年度学业水平考试期间,已经安装完的高考专用监控设备正好“热身”,通过在学业水平考试期间的表现来查找技术漏洞。

唐山市第一中学信息处主任孙燕文带领本刊记者来到监控室,十台标有“高考专用”标签的显示器上,九宫格状的监控画面不时被切换成四格或聚焦为单格,广角定焦的监控探头安装在考场前方的一侧,桌椅布置也经过规划配合监控探头的视野特点摆放,保证球形探头无视野盲区。

“考试院有专门要求,监控录像禁止变焦,这是为了防止拉近后考生的信息和试卷内容可能泄露。”孙燕文告诉本刊记者。定焦探头虽无盲区,但记者观察到,考场上靠后的座位处在监控画面边缘的考生可能出现监控画面变形、甚至被前排考生遮挡的现象,“目前的情况的确是这样,有些细微的动作完全依靠监控画面很难判断是否作弊。所以考场还是离不开监考人员的‘慧眼’。”

唐山市第一中学全校68个考场,再加试卷保密室和考务组各一个探头,共70个摄像头布下天罗地网。

据唐山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高大杰介绍,除去考场的监控设备,在试卷分发室、保密室、考点监控中心和英语听力考试的播放室,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高考期间的实时录像可以实时上传至省考试院和教育部。

“监控录像以本地管理为主,但视频必须要做好备份。一旦需要传输,从网络安全角度完全没有问题,从学校到考试院的文件传输是通过专用保密协议传输的,一般人无法从网络获取。”孙燕文介绍说。

“监考人员从试卷分发室取出试卷,在去往考场的路上也都必须安装监控探头,监考人员必须按照事先划定的路线直达考场,沿途每15米就有另外的工作人员监控。楼宇之间传送,每15米还要另设监控器,楼梯转弯处也有人监控,监控一条龙要做到无缝连接。”高大杰对本刊记者说。

河北省唐山市严密布设的考场视频监控系统,是2007年试点建设标准化考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向本刊提供的资料,标准化考点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就是要把“科技考务”理念融入到考试管理中去。

标准化考点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网上巡查、作弊防控、应急处置、考务综合业务等系统。2012年高考前要基本完成所有地区高考所需的标准化考点建设任务,目前已建设了覆盖全国各省级考试机构的教育考试专网;实现了国家指挥中心与34个省级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全国31个省均启动了考场网上巡查系统建设;20个省实现了国家、省、地市三级视频指挥系统建设。

“我可以跟你‘秋后算账’”

视频监控系统实时录下的视频,当天考试结束后,考点的副主考、监控室组长和录像备份人员,三个人要连夜对考试录像进行备份存档密封,然后交回考区的保密室存放。监控录像可以作为查处考场违规行为的取证依据。

据高大杰介绍,河北省2011年高考结束后,考务组通过回放监控录像查处的作弊违规情况就有88起。

“不但对考生,监控设备对监考人员也有震慑作用。”高大杰说,“没安装监控器以前,虽然有巡视员监督监考人员,但巡视员是流动的,做不到全过程实时监控监考人员的一举一动。有了录像证据,巡视员对监考员的怀疑也有了是非依据。”

“但监控摄像不是万能的。”2011年参与高考监控工作的高大杰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监控系统最大的问题是对现场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比如有个考生正在传纸条,监考老师没有发现,监控中心发现后通知该考场主考员去核实,核实需要回放录像,但监控设备还在实时录像中,没法暂停。现在的办法是监控中心发现异常情况先记录下时间地点,考试结束后再进行认定。”

“有了这个记录,考生就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觉得监考老师没看到就不会查处。我可以跟你‘秋后算账’。”高大杰说。

在高考阅卷期间,省考试院会组织考务人员抽查录像,重点回放敏感时段,“如开考前和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启封试卷是否按照规定来,考前有没有答题的现象等。”高大杰说。

犹如谍战片场景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高大杰接到唐山机场安检员的来电,询问何时对监考人员进行金属探测器的操作培训。

每个考场配备金属探测器也是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内容之一,考生进入考场前,要排队安检,考生的脚要离开地面,这样可以避免金属探测器碰到楼板的钢筋报警。

金属探测器主要针对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的行为,无线耳麦、眼镜,甚至尺和橡皮,只要内部装有显示器,都会被检测出来。

全国大部分考场已经实现了统一配备电子挂钟,考生禁止携带计时工具。今年高考前夕,黑龙江省教育、考试部门筹集300万元免费为每个考生配发一套考试专用文具,按编号配发,专人专用,在高考过程中考生不准带出考场。这些地方性的举措配合金属探测器,尽可能杜绝了考生在文具、衣物中携带作弊设备。

据高大杰介绍,在高考过程中,唐山市无线电管理局会派出3辆异常信号检测车到各考点巡逻,如发现非法发送的异常信号将迅速定位,这一幕犹如谍战片场景。考场内也会架设无线电信号干扰设备,此外,巡考员每人配备一台电子监考大师,这是第三层保险,一旦检测到考场内有无线信号,巡考员能够迅速定位作弊者和作弊设备在其身上的具置。

人防永远是第一位的

除科技手段较量,针对冒名替考等人工作弊,考务人员也能“见招拆招”。2011年广州在高考中首次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此项技术已经在全国多地普及中。

高大杰介绍,2012年高考前夕,河北省每个考点都将配备指纹识别设备和二代身份证阅读器,重重把关考生身份。

而针对考务人员,监考人员泄题作弊的情况,高大杰介绍:“监控室监控人员的组成,必须有纪检监察人员的参与,坚持外派主监考员的原则,抽签决定。”

为避免诸如湖南省湘潭市教育考试院招考科科长周文胜为经济利益窃取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事件在今年高考中发生,存放试卷的保密室也经历了升级把关。

保密室设在各地考试机构,要求二楼以上,制式防盗门、铁窗罩、监控探头、红外线报警器全副武装。保密室分为内室和外室,外室为透明玻璃墙面,值班人员在外室活动,只能观察内室的情况,不能入内。内室存放试卷,试卷放在带密码的铁皮柜里。保管进入内室钥匙的是一个人,保管铁皮柜钥匙的是第二个人,保管铁皮柜密码的是第三个人,“只有三个人同时出现,考务人员才能顺利进入到内室取出试卷。”高大杰介绍说。

虽然技术上和人力上已经严密设防,但近几年仍几乎每年有作弊事件见诸报端。有学者分析,高考作弊之所以屡禁不止,是由于在我国法律和教育行政部门法规中,尚无专门法规规范和处罚各种难以界定的作弊行为。目前,2004年教育部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是处理高考作弊行为的唯一依据。

针对高考作弊问题,教育部在2004年实施了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将考生考试作弊的有关处理结果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成为高校是否录取考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并接受用人单位查询。

也有专家建议调整考试组织,由当地组考、监考改为异地组考、监考,才能有效地的防范考务人员参与作弊。而教育学者熊丙奇则认为:“当下‘只看分数不看人’的高考录取制度,以及进了大学之后极低的淘汰率,是考生和家长作弊的原始诱因。”

“技术手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人防和技防相结合,我的切身体会是人防永远是第一位的。”高大杰说。

(实习生曹金龙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一币多用 第21期 下一篇:中储粮的“金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