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

时间:2022-08-09 08:40:48

浅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

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据教材,形式多样开展训练

新改编教材中的作文训练,既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又有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自由选择作文的权利,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开辟新的作文训练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如:创设童话作文、诗歌作文、应用作文、美术作文、录音作文、电视作文,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写调查报告来丰富学生的作文训练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生的各种语言都得到了灵活训练,能很好地提高写作兴趣。

2.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务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

3.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4.多读好书,积累好写作的素材

作文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多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报上下工夫。尤其是作文前更应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搜集信息,积累丰富的感性素材,作文时就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平时教师可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宣扬反映当地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报刊运用到作文中。这样,不但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些报刊学生读后就想一试身手,展示自己的才华。

5.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需要及时鼓励。特别是教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多表扬、少批评,上好作文指导课,写好作文评语,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上一篇:浅 谈 听、说、读、写 下一篇:解决数学问题的“魔杖”――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