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生物教学改革

时间:2022-08-09 08:13:01

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生物教学改革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转变师生角色,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1 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当今时代被称之为“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系统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如在上学期的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在鼠妇难找的情况下,我改用蚯蚓作实验,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需要哪些环境因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和没计“蚯蚓的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对影响蚯蚓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然后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设计一个方案用以验证小组的假设。最后小组汇报和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和建好的“家”。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探究性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是从另一侧面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建立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性”。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当我们的学生都努力使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并追求独立研究能力的增长时,他们就必将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会转化为能力。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与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中学生物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这应当作为生物教师的重要目的。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成为生物教师教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

1 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l30%)来替代?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2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质疑”体现出学生对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过程中,根据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汁,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3 启发学生想象,提高创新能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例如例如,讲完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后提出:“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①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故树下温度较低;②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故树下空气清新;③树叶能阻制尘埃、过滤空气,故树下空气清新。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有所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来思考问题,培养了发散思维。讲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时,可让学生想象花盘盆底小洞的作用;讲“原生动物”时,草履虫形体微小、难以肉眼观察,可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有多大,是什么样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4 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上一篇:农村课堂“哑巴”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