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范化管理高血压15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9 06:18:04

社区规范化管理高血压150例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对降压效果不佳的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进行分析,探讨体重指数对降压疗效的影响、降低体重指数对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治疗达标情况,比较体重指数(BMI)≥25组与BMI<25组对高血压达标情况的影响,比较BM≥25组中降低BMI组和未降低BMI组对降压的影响。结论:BMI异常可显著影响降犀疗效,降低BMI可增加高血压患者的疗效。

关键词 高血压 体重指数 社区规范化管理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体重指数(BMI)是反映身体整体肥胖程度的指标。体重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相关性[2],因此也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效果,本组150例原发性高压病患者,观察体重指数和降低体重指数对降压效果的影响及临床意义。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50例,为录入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37~71岁,平均55.5岁,平均体重65.5kg,BMI 18.2~34,平均24.5,其中≥25者72例,≥28者27例,<25者78例;明确高血压且病程3~15年,历史最高血压140~230/80~130mmHg,平均176.2/108.6mmHg;经测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其中中危39例,高危84例,极高危27例);逐级予以规范化管理,在随访中发现血压连续或有3次以上超过140/90mmHg,为控制不达标。

超体重定义:体重指数(体重/身高kg/m2,BMI)≥25超体重,BMI≥28肥胖。

方法:本组150例患者,用药经专科医师确认(排除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剂量不足等)、测量医生恒定、血压计校对无更换等多种因素,超重和肥胖给予降低BMI。

结 果

减重与降压疗效的关系:观察减重成为(BMI降低)与减重不成功(BMI增加或不变),对降压疗效的影响。

体重指数与降压疗效的关系:BMI≥25影响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P<0.0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减轻体重可提高降压疗效,BMI≥25者经治疗,BMI降低组与BMI增加或不变组比较,降压疗效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NHANES Ⅲ调查显示,BMI l8.5~24.9,25.0~29.9,30.0~34.9,35.0~39.9,≥40kg/m2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3.47%,34.16%,48.95%,65.48%和64.53%。表明随肥胖程度的加重,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3]。超重和肥胖也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显示,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显著的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等致死致残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此,控制高血压是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上游防治的一项主要内容。

正确选择、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在临床上已受到重视,但消除非药物因素对降压疗效的影响尚未得到普遍关注。本组150例高血压病例,除药物选择不当、联合用药不合理、剂量不足等与药物因素有关外,观察到BMI>25kg/m2亦是影响降压疗效的重要原因,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患者伴有BMI异常,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4],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压力反射障碍,下丘脑-垂体轴紊乱,高瘦素血症和低脂联素血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激活和心钠素系统,肾脏压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有关。导致高血压并影响降压疗效。

多项研究表明,BMI≥25kg/m2降低各种降压药物的效果,体重减少1kg,血压平均下降1mmHg[5]。弗明翰研究表明,体重减轻10%,收缩压可降低6.6mmHg,可使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改善[6]。超重1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5kg,血压可明显降低,体重减轻还可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也减少抗高血压治疗的药物剂量[7]。本组72例超重或肥胖者,经治疗,BMI降低,降压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应注意降低患者的体重指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文)中建议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4以下[8]。

BMI可显著影响降压疗效,在规范化管理中应注重高血压患者的BMI情况。对显示超重或肥胖应早期综合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轻体重,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适当减少脂肪摄人量,降低BMI应贯穿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一级预防和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口服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同时,应积极降低患者的体重指数。

参考文献

1 覃羽乔,徐永芳,梁桂民,等.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6):656.

2 Biscevie A.Pre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and obesity types[J].Med,2005,59(2):94-96.

3 李强,于萍.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J].中国实用内科学,2007,24(12):925.

4 李秀钧,主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104.

5 刘力生,主编.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28.

6 胡大一,马长生,主编.心脏病学实践200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292.

7 黄峻,主编.现代循证心脏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2-53.

8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005:101.

上一篇: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和治疗探究 下一篇:新疆塔城地区妇女宫颈炎人群中线索细胞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