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时间:2022-08-09 04:57:14

浅谈魏晋南北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摘要: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风格、内容以及气氛在隋唐时期有了明显的转折。魏晋时期阴郁血腥,而盛唐时期则大气明亮。产生这种明显区别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自民众的绘画工匠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合进了壁画当中。

关键词:区别 阴郁 欢快明亮社会文化

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会伴随着它特有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每一段社会时期的形态是不同的。然而,能真实的反应和概括社会形态的是当时社会的社会文化。比如当时的文学,绘画。当然这些文化不是出自统治阶层的,而是出自社会基本阶层的,出自人民大众的。

莫高窟的艺术就是来自各个历史时段民间画工,它们真实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莫高窟也叫做千佛洞,根据唐朝武周圣历元年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是一个被称为乐樽的和尚开凿的,从那时起莫高窟营建的历史也就开始了,并不间断地延续发展一直到元代,记载洞窟有四百多个。由于开凿时代不同,这些洞窟里的壁画内容、风格、以及所形成的绘画气氛有着极大的差别。

一、魏晋南北朝壁画内容及其所反映的主题

绘制于北魏前期第二七五窟的《尸毗王本生图》,故事发展高潮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或两个场面。画面描写尸毗王为了救下即将被老鹰吃掉的鸽子,割下自己的肉来换取鸽子的姓命的场面。尸毗王端坐,双目下垂,表情安详镇定,旁边的人割着自己左腿上的肉。周围有表情各异的他的弟子,天上有飞天散花。这些场景也衬托出这个庄严的主题。

第四二八窟的《萨堹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很容易的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叙述着太子从出家到圆寂,主要讲了太子舍生饲虎,自我牺牲,拯救他人。会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想配合,完美的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

这些都是以本生故事为主题的壁画,主题思想是所谓“忍辱牺牲”、无原则的“施舍”,表现为生离死别、水淹火烧、狼吃虎噉、自刎投岩等悲剧性场面,至使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不安、狂躁。给人一种阴冷恐怖的感觉。

二、唐代壁画内容及其特点

然而,当你转身进入唐时期的洞窟,那里则是另外一番天地。与魏晋形成显明对照的是唐代,此时是敦煌壁画的全盛期。

在一七二窟中《西方净土变》壁画,我们可以感到其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在巨大的画面上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得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在壹壹二窟中《观无量寿经变》,我们看到画家对生活的充分感受,每个人物的造型都非常华丽,仿佛画家是生活在一个歌舞的世界中,精神永恒,色彩灿烂辉煌。

唐代壁画的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变化,魏隋时代的本生故事和说法图大大减少,代之以“经变”故事和愈来愈多的“供养人”形象。从经变题材的选择和场面的处理上,可以看出这时的社会现象、宗教思想及人们的愿望,已与南北朝时代大为不同了,欢快明亮的气氛,代替了阴森沉郁的情调;喜乐升平的极乐世界,代替了阴森血腥的场面,特别是“净土变”、“药师净土变”等壁画风靡一时,多半是赞颂佛国的欢乐,暗示皈依必得善果,用以扩大佛教的影响。围绕着经变的内容描绘,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现象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炼真实而有生趣。在艺术技巧上,也表现了超越前代,无与伦比的卓越。雄伟壮观的画面出现在石窟的壁画中,说明了盛唐时期的佛教如日中天,盛极一时。气势恢弘、富丽堂皇的场景,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物质的极度丰富。唐代时期的壁画艺术更是随时代精神赋予壁画以人的思想感情。

三、明显区别及其新城原因

从以上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时期与隋唐时期所反映的内容和气氛形成了明显对比。可以直接这样说:前者表现出了阴界,而后者描绘了天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这当然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决定的。所谓社会文化,就是一个社会在其某一个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综合。

早期敦煌壁画就是在动荡的社会下产生的。所以在莫高窟早期壁画中,本生故事占据最主要、最中心的位置,主要的也是根本原因,就是本生故事正切合了南北分裂割据、战争频繁、横征暴敛、徭役无度、“死者蔽野,白骨成聚”的苦难时代的社会需要。人们在黑暗的现实生活中绝望,于是把希望寄托于佛教虚幻的境地中,盼望着“舍己为人”的救世主的出现,来拯救他们出于水火。

唐代就不一样了,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内加强与各民族联系,在国外与许多亚洲国家频繁交往,各种因素促使唐代产生了辉煌的封建文化。反映在敦煌绘画中,经变故事增多,制作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在这些鸿篇巨制的经变画中,描绘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会现实活动。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人物形体健壮丰润,因此,这一时期绘画人物形象,一扫魏隋时代的秀骨清像、意态潇洒的面貌,而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的造型跃然壁面。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比比皆是的菩萨已完全世俗化、女性化。唐代经变画中,漫天雨花,幢盖如林,楼榭耸立。红莲盛天,琴鼓齐鸣,舞伎翩跃,童子戏水,呈现着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与其说这是西天佛国极乐世界,不如说这是地上李唐王朝现实生活的细微投影。

四、敦煌艺术的价值

现在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艺术就是一个地区一个社会在一段时期的镜子。它反映着它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光辉篇章。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上册[M].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

[2]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M]. 2001.

[3]潘兹.敦煌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M].1956.

[4]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妈妈咪呀》(中文版)音乐结构分析 下一篇: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