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外双语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8-09 03:24:15

试论国外双语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双语教育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 双语教育理论 双语教育 双语教学

[论文摘要] 双语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源于教学实践。本文针对性介绍了国外双语教育的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假设理论,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及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外双语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双语教育的启示。

双语教育理论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基础,国外的双语教育理论对我国双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国双语教育现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我国形成适合自己国情的大学双语教育模式有启示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育概念

高校双语教育概念,指的就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教师在课堂上以汉语和某一外国语(主要是英语)为媒介语进行语言课以外的某些公共课和专业课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水平,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的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或活动。在我国,“双语”教育通常是指汉语与英语这种语言。目前,“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义在教育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界定。因此,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关于双语教育的内涵不清和理解混乱。

二、国外的主要双语教育理论

目前,在双语教育界,受到公认的西方双语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假设理论,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及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来自西方双语教学实践,具有西方双语教学特点。

1.思想库模式(Think Tank Model)

该理论视大脑为思想库,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思想库,在这个思想库中,尽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总是保持各自的特征,但是两种语言的表现取决于大脑中共同的语言能力,两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发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可以相互适应并同时存在,共同促进双语者的认知的发展。思维刺激了两种语言,同时又被两种语言刺激(王斌华)。

2.阈限理论(the Thresholds Theory)

阈限理论也被称为“临界理论”或“起始点理论”。此理论认为,“双语能力的习得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将产生正向效应,反之,未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其认知水平远比精通双语的学生低”(王莉颖)。该理论把学生的双语水平分为三个层面,并分别阐述了学生各个层面的双语水平与其认知发展的关系。

该理论把学生的双语水平分三个层面分别是低级层面指末精通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产生负向效应。第一阈限指中级层面,意思是精通两种语言中的一种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既无正向效应。第二阈限指高级层面,意思是精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产生正向效应。因此在实施双语教育的初期,由于学生的双语能力未达到的应有水平,也就是说,学生的双语能力还未达到第一阈限,双语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负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认知发展;而随着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双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学生的双语能力达到第一阈限或第二阈限时,双语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负影响不仅会消失,且会逐渐产生正面作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3.依存假设理论( Interdependent Hypothesis)

依存假设认为,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水平,部分的取决于第一语言能力的水平。因此从该理论可以推断,学生的汉语水平与英语水平具有相关性,汉语水平往往决定了英语的水平。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英语水平也比较高 (王斌华,2003)。

依存假设揭示了“精通语言”与“表面流利”之间的本质区别。表面流利常常掩盖了学生尚未达到“精通语言”的实质,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认知发展和学术发展方面的滞后。因此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的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讨论,分析,评价,推理等能力,从而使学习者的双语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 Model)

该理论认为态度和性向关系到学习动力,语言学家对于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的作用已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大量数据表明积极的学习动机与成功的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动机也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王轶群)。二语习得中动机的研究里最具有里程碑意义是Gardner和Lambert( 1972)提出了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概念。根据Gardner和Lambert的观点,动机可以基木上分为两种:融合型(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的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H.D. Brown,2001)。把融合型动机定义为“学习者个体由于希望和他认为的那个有价值的语言社区更好的交流而产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融合型动机和某些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对目标语感兴趣”等等。而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是完全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的目的而学习的,没有与目标语社团进行交际的特殊目的需要。它的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是无持久性.有选择性。从这些分析可看出,外语学习动机是可以激发的,因为兴趣可以培养,条件可以改善,认识也可以改变。对教师来讲,重要的是找出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兰伯特认为个体对待目标语态度与性向其实不仅仅是促使学生个体获得双语能力,而且积极投入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第二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5.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

斯波尔斯基认为,以往的双语教育研究过于狭窄,仅触及局部问题。他对双语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变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自己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双语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二层次:双语教育计划的目的,第三层次双语课堂与双语学校的运作,第四层次:双语教育的效果(蒙阳,2007)。通过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可以促进高校教师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双语教学发展。

三、国外双语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双语教育改革的启示

1.双语教育政策与师资培养

双语教育与学习环境语言的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尤为重要。从国家层面来看,首先双语教育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应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1995年,新加坡把三向分流的教育方式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而我国围绕如何培养双语人才的现代教育制度却进展迟缓。需要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迎合全球化发展的教育(包括语言)政策作保证。并且可以依托高校语言教学的经验和师资,加强双语教育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加强双语理论的研究,重视双语实证研究。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美国对双语教师的要求很高,联邦政府自从《1968年双语教育法》颂布实施以来,几乎每年都要特设独立的教育经费资助各州的双语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徐明,2004)。

此外,在教材的选用上,除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外,须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选用合适的教材,甚至编著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的教案。

2.建立合理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

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对于我国的双语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有借鉴的作用。良好的评价体系和导向制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要进行双语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正确地反映出教学双边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学生的文化、语言、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激发教师的热情,应该是将现行的结论性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autonomous learning)成为近20年来外语教学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并且注重教师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习策略的训练,形成自主学习良性循环,培养他们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自主英语学习的长期效果。

4.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e)作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整个美国和许多其它地方,大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对美国大学各个学科全体教员的研究表明, 他们一致同意,作为教师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推理技能”(费希万等,2009)。在我国,有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十分薄弱。然而,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罗清旭,2000)。在双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阅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53.

[2]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4]蒙阳.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个案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双语教学为例[D].2007.

[5]王斌华.学习双语教育理论透视我国双语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6]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徐明.巴班斯基教学优化理论与中国的双语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2004,(4).

上一篇:探析英语语言和内容交融学习和意义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隐性的数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