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中学生的耐挫力

时间:2022-08-09 01:41:21

浅谈培养中学生的耐挫力

摘 要:主要从自信心、理想、毅力和情绪心态四个方面探讨培养中学生的耐挫力,以便减轻或解除中学生因挫败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让他们在挫折的阴霾里仍能看到阳光,并继续前进。

关键词:培养耐挫力;自信心;理想;毅力;情绪心态

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的今天,虽说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人们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便是当今热门话题之一,中学生该如何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呢?

中学时期是每个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为“梦想”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又由于心理不成熟而脆弱,自我认识能力不强,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障碍时,就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怎样才能使中学生尽快从挫折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调整心态,继续前进呢?毋庸置疑,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就是关键。所谓耐挫力是指人遇到困难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身心免于失常的能力。耐挫力强的人可化解挫折带来的不良影响,尽力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从而增进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并培养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征;耐挫力不强的人,则会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对自己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形成不良的个性。因此,耐挫力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培养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的人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往往事半功倍。中学生又如何培养自信心,增强耐挫力呢?美国作家文森特・皮尔曾说:“相信自己,相信你的能力。提醒自己,幸运之神与你同在,你将所向披靡。”确实,自信是积极肯定的一种自我评价和认可。除了自我认可,还需要老师家长的激励和表扬来培养。当学生失败灰心时,激励他们要明白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但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靠的只有自己。当然,当他们取得成绩时,也应及时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更自信,更加努力。

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理想,增强耐挫力

中学时代是每个孩子充满幻想的r期,此时我们应引导学生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方向和努力目标,这也是他们学习和追求的动力和航标灯。有了理想,学生就会致力于实现它。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理想去权衡,让实际行动最终战胜困难。此外,这也会让他们更加独立。正如朱利叶斯・欧文曾说:“目标决定你的未来。”是的,学生有了正确的目标理想,才会执着地追求,方可有效增强学生的耐挫力,直达到成功。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我们知道,有时,成功和失败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也许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一下,胜利便会属于你,但是许多人正因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在最后关头,即便遇到一点微小的困难或障碍都可能因放弃而导致前功尽弃。对于那些没有耐性、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情况更是如此,遇到困难,起初他们会信心十足地向前冲,但当困难一个个接连来临时,他们很快便想到退缩,此刻,我们要告诉孩子,成功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有恒心,有毅力,方能成功。”对中学生毅力的培养,可以从平常生活小事、体育锻炼做起,坚持不懈,也可以通过了解一些名人志士,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精神。要让学生知道,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无论是谁,要想成功都得付出努力,让学生学会忍耐和坚持便等于给他的成功添了一个很重的砝码。

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端正心态,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情绪影响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心态,当情绪低落时,人往往就会觉得前途渺茫,一事无成;情绪高涨时,笑颜常开,乐观豁达,充满自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乐观的人遇到挫折时,总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思考问题,并深信自己能扭转颓势,有能力改变现状。中学生身心正处在成长阶段,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遇到困难便无法承受。他们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心灰意冷,受到一点挫折便一蹶不振。因此,平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他们发现生活的乐趣,关注周围愉快的事物,排除不良情绪干扰,感受生活中的乐趣,保持乐观心态,健康成长。另外,培养学生广泛健康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既能陶冶情操,也是有效的心理调节剂,能使生活更有信心和情趣,自然就有了乐观的心态,增强耐挫力更不用说了。还有,广交朋友、写日记都可以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当然,我们也要让学生知道,即便失败了,也应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痛苦的经历成为他们的老师。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会微笑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会在艰难的历程中快乐地学习生活,最终则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参考文献:

[1]芭芭拉.刘易斯.榜样:青少年品格塑造指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2]韩雪菲.父母应该懂点孩子心理学[M].朝华出版社,2011-09.

注:此论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及课题编号[2015]PLG117。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反思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之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