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时间:2022-08-09 12:12:53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现实选择,有利于突破金融抑制、提升金融运行效率。本文从介绍我国目前所处的金融自由化阶段出发,然后分别论述利率自由化可能带给我国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利率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 存贷款利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2011年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划定范围、提供激励、加强自律的思路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现实选择,有利于突破金融抑制、提升金融运行效率。放松利率管制是金融自由化的实质,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变化、能够起到配置资源作用、能够刺激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增加资金收益率的可预测性,最终提升金融市场效率。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利于降低一次性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

一、我国金融自由化现状

合理的金融自由化路径应该是:金融抑制金融约束金融自由化。我国现处在从金融约束向金融自由化过度的阶段。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是适度和循序渐进的,较好的保护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的安全平稳。我国实行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具体表现在:

(一)适度金融约束可以规避一次性放开利率管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使利率失去作为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作用。银行的贷款回报,并不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增函数,这是因为,逆向选择是指那些积极的以较高利率从银行争取贷款的借款者可能是风险最高的,那些不愿意以较高的利率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潜在借款人可能是风险最低的,银行未必能从较高的贷款利率获得较高的收益。而道德风险是指如果借款者可以随时改变资金投向,当借款利率上升时,他们极有可能将资金投向那些高风险、高预期回报的项目中去。因此,银行最大的预期回报是基于某个临界利率水平,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下,若银行根据借款人对利率的出价配置信贷资本,可能是非常危险的。通过适度控制利率等措施,借款者破产和违约的概率下降,银行体系更加安全。我国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管制,亦是部分基于此考虑。从结果来看,有管制的放开贷款利率并未显著冲击我国银行资产质量,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逐年下降,信用成本向低位企稳,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事件鲜有出现。

(二)适度金融约束还可以避免银行经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大幅冲击

适度金融约束还可以避免银行经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大幅冲击,有助于银行提升盈利水平,进而扩大营业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更好的集中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约束存款利率上限,推高银行业净息差,促使银行盈利逐年上行,为银行扩张客户规模、增加业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便利和保证。因此,金融约束通过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金融约束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实现“租金效应”,扩大社会可贷资金量。

二、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机遇

首先,渐进式、市场化的改革使利率成为最主要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利率管制是国际上对金融领域进行管制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各主要发达国家几乎都存在利率管制措施,如美国制定了Q条例,日本制定了对银行存贷款、储蓄存款和政府债券的利率。各国放松利率管制的目的是使利率真正成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金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同时也是为了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次,利率市场化推动了银行的产品创新,增强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当利率竞争基本趋于稳定以后,非价格竞争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优质的企业和个人拥有了议价的空间,他们往往会要求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上升、资产收益下降,从而减少了银行的利差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依靠非利差收入的增长来弥补利差收入的下降,以维持利润的增长。要获取非利差收入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的理财产品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然后,利率市场化可以使银行的经营行为透明化。从各国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与个人、企业之间的交易透明度大大提高,银行吸收存款能给出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益和综合实力;市场化的利率也使得贷款的价格公开化,贷款租金由以前的企业和银行个别集团占有变为集体性占有,有利于银企提高交易的效率。

最后,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据IMF和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的统计表明,16个实施了利率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有14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上升,下降的只有2个国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利率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的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因为能增加储蓄,从而可投资数量增加,更主要的在于改进了投资质量。

(二)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首先,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产生危机的概率增大。直观显示,实际利率的变化与银行危机的发生是高度相关的,美国、日本、阿根廷、智利和泰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这表明,在利率受管制的时代,银行自身的经营过于依赖利率管制红利,部分银行由于转变滞后导致破产倒闭,甚至引起全行业的危机。

其次,利率市场化会缩小银行的利差收入,使银行经营出现困难。利率市场化后,各国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纷纷向客户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同时会给予这些客户较高的存款利率,以稳定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会趋于下降,而存款利率则会上升,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窄,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

然后,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危及银行的资产质量。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引起信贷规模的膨胀,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银行为了吸收存款,竞相提高存款利率,使银行的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为了获利,银行只能采取冒险的贷款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贷膨胀。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上升会引致“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利率提高既会引致高风险的借款人,又会激化银行的冒险行为。为了追求高利润和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需要,银行会把资金发放到房地产和证券业等高风险行业,从而形成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银行的不良资产必然大幅提高,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最后,利率市场化导致市场资金的“非中介化”,危及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供应者为了逐利的目的,会频繁地在银行机构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不断调拨,导致了资金“非中介化”的出现,这样对于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因为银行要防备存款的随时变动而需要增加存款准备金;同时由于存款的不稳定,对于全社会的支付清算体系也会构成威胁。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展望

我国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以及贴现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只剩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方面存在管制。而在贷款利率方面,面对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方面,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有一定的定价能力。在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大企业的贷款利率也在上浮,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或扩大下浮比例目前来看意义不大。因此,未来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将以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为主要内容,在此期间,市场整体利率水平具有上升趋势,影响储蓄向消费转化,增加投资效率,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构成影响,驱动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定价机制,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完善基准利率形成,增加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展望,对于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设计,应该给予大额、长期存款更大的浮动范围,而对于活期存款可相对谨慎。当然,鉴于银行业竞争市场及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通过价格和准入政策,监管层可以继续使用适度的利差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从而给予金融机构调整其运行效率的时机。

参考文献:

[1]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创新.2010;2

[2]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2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

[4]向利,周芸.论利率市场化[J].经营管理者.2010;01

[5]付爱敏,武晓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1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下一篇:针对出口构建我国的绿色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