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09 11:39:19

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摘 要: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同样的实验原理若用好的实验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不断的改进实验,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肩负的重要教学任务。

关键词:实验;创新;能力;兴趣;学生;探索;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20-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化学试验的作用,改变教学中让学生“背试验”、在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现象,而是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下面就教学中具体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主题”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或听老师讲授后,仅能记住10%的内容,而对他们亲眼看到的事物、现象却能记住30%左右,如果这些现象他既听到又看到过,自己又进行了描述,边能记住70%左右,若学生亲手操作过又亲自描述过或讲述过,则能记住90%左右。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试验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积极讨论、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思维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我会学”,“我乐学”的思维状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金属钠的性质教学中,我把传统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透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老师适时加以引导,上升为理论再加以运用。实验前除了叮嘱学生注意钠的用量和安全外,其他均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充分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归纳。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观察钠在空气中的变迁,我提出一个问题,钠表面失去光泽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很容易想到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进一步提出问题。钠和氧气反应一定生成氧化钠吗?同学们想法不一,议论纷纷。我提议学生在加热条件下看有无新的生成物,通过实验,发现生成了淡黄色的新物质,学生们非常兴奋,我及时指出此生成物为过氧化钠。最后总结出钠和氧气反应随条件不同而产物不同的规律。同时提示同学们很多化学反应都与反应条件有关,反应条件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其独特作用。在观察钠和水反应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银白色―――断面,软―――刀切,密度小―――浮,熔点低反应放热――球,产生气体――响、游,碱生成――变红,这些结论是学生自己亲自做实验积极思考而得出的,印象很深!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及时因势利导,提出: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有何现象呢?反应方程式怎样写?让学生讨论,思考,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认为能发生金属间的置换反应,我并不急于轻易否定或肯定他们的结论,而是让同学们亲手进行实验,再根据他们观察得出正确结论:钠先与水反应后产物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并非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这样不断地发现或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训练,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处于非常活跃兴奋的状态,甚至有的同学提出了新的问题,把硫酸铜换成硫酸呢?把金属钠换成金属镁呢?这就真正达到了是学生不拘泥现成观点,而进一步拓宽了思维空间,初步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变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索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

化学基础知识形成过程无处不包含着人们在化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和思考策略,无处不以化学的科学思想、方法为指南。而这正是我们希望真正教给学生的东西,教学时尽可能采用探索法,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讲化学发展史、把化学家的科学发现、发明中的探索历程,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展示给学生,是学生充分理解和逐步掌握这一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探索性问题,诱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探索(发现)法。

例如:将量筒的使用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用50ml量筒直接量取4.5ml溶液,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认为能,有的学生认为不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各种规格量筒,找到50ml量筒时,发现它的最小刻度竟是5ml显然不能用它直接量取4.5ml溶液,学生们自然产生新的疑问,应该用什么规格的量筒呢?一道和学生们在下述不同规格的量筒中进行比较:

量筒规格(ml) 10 25 50 100 500

最小规格(ml) 1 2.5 5 10 5

每小格规格(ml)0.2 0.5 1 2 5

量筒直径 由左向右依次增大

由上表知:从量筒最小刻度上看,用10ml、25ml量筒均可量取4.5ml溶液,但25ml量筒直径比10ml量筒量取,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上表数据还可探索如下规律:

① 量筒的最小刻度是量程的十分之一

② 除500ml量筒最小格体积是量程的百分之一外其余均为五分之一

掌握这些规律便可以推知一般量筒的最小刻度和每小格体积,这样对量筒的最小刻度及使用知识会理解更深,记得更牢。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能根据实验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合适规格的仪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紧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其能力迅速提高

“最近发作期”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揭示教育对儿童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的规律而提出的,他认为促进儿童发展首先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得力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够独立完成、解决的认为,但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原则是有广泛性的、适用于各种教育范畴,

例如:在苯酚的性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下接第221页)

(上接第220页)过课下预习已经掌握了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的现象及结论,但缺乏对此实验过程中有关试剂的浓度和使用量的大小的认识,需教师指导下总结,这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故在实验中,并不是直接去得出课本结论,而是一波三折采用下述实验方法:向苯酚中滴入溴水,开始看不到浑浊,学生十分惊讶,我指导学生继续滴入溴水,浑浊出现了,学生十分高兴也急于探索开始无沉淀后来产生沉淀的原因,纷纷发表见解,对他们的认识我并不直接评论,而是进行引导,同时让其他同学评论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见解,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学生教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原来是相似相溶原理在作祟,开始没有看到沉淀是因为少量生成物溶解在苯酚中,随反应进行,苯酚减少,三溴苯酚增多,沉淀出现了。学生通过探索,对浓溴水应加过量有了难忘的记忆,但实验到此结束,仍缺乏新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更好的实验来验证苯酚和溴水反应。学生经过反复讨论和验证得出结论,把苯酚逐渐加入溴水中,现象更加明显。

通过上述实验表明:我们只要把问题的设计,起点防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通过积极的讨论、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的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在探索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创造能力。

上一篇: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