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写作手法的概念引入角度及方法例谈

时间:2022-08-09 11:12:47

阅读教学中写作手法的概念引入角度及方法例谈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大注意借鉴写作手法。在做阅读题时,对关于写作手法的思考题,不能很好地判断和理解,答案表述不到位,许多同学不会运用写作手法的一些概念去分析、归纳、表述答案,往往写了很多话却说不到要点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手法的概念不清。

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某一写作手法时,如果结合文本例句给学生讲解透彻,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训练,并辅之以写作训练,将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细节描写”,有些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和在熟练地运用。我在教读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重点引导学生对景物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细致地品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二词就是细小的动词,典型而传神地表现出早春特点:黄莺儿因为春寒,争着在向阳的树枝上栖息;刚飞回来的燕子忙碌地啄泥衔草,辛勤地构筑自己的暖巢,给人以早春时节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鲜明印象。

通过联想、欣赏,学生就有了对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的认识: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渗透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有具体生动形象的效果。

然后引导学生复习本册书课文中出现过的细节描写,学生很快就能辨析出来。最后适时布置项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或者表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感情,或者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有位学生写道:“我在里屋学习,妈妈在客厅里看电视剧。我渴了,去客厅喝水。看见妈妈蜷缩在沙发上专注地盯着电视机,电视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妈妈在看无声电视,她把音量调到了静音。这时我猛然醒悟,妈妈是怕吵着我啊。这么晚了,她还不睡,难道仅仅是她爱看这些垃圾剧吗?妈妈是在默默地陪着我,又怕打搅我啊。”

这段文字能感动人,得益于这位同学成功的细节描写,“妈妈”“蜷缩在沙发上”,生动地写出了妈妈已经很累,“把电视机声音调到静音”,怕影响到我。这两个动作行为虽很细小,描写却很传神。

再比如“白描手法”,在李森祥的《台阶》、朱自清的《背影》和清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都有典型的例句。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用简洁的的语句,描摹出西湖“大雪三日”后,夜幕下的景象,将西湖空旷人少的凄冷肃穆景象鲜明生动地勾画出来。作者所用笔墨省俭,文字朴素,形象却很鲜明,这便是白描手法的妙处。至此我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学过的《社戏》、《背影》、《台阶》的白描手法。学生对白描手法的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较难的“点染”手法在初二上册的《三峡》中就已出现,而且运用得很典型。我通过教学实践体验到,只要讲解得法,也会很快使学生较为透彻地理解。点染,本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在文学作品中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在初次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以《三峡》的第一段做了一个示例:作者“点”的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三峡的特点连绵不断;接着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来加以“染”,使读者更具体生动地了解到三峡“山多,山高,峡窄”的特点。我教学生慢慢体会“点”和“染”的关系及这样写的好处后,指引学生朗读第二段,让学生自己寻找第二段的“点”与“染”的句子。学生较快地找到“点”即“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点明了三峡夏季水势凶猛的特点;“染”的句子则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样点染,使得季节特点非常突出。第三段,学生找起来显得困难了一点。我引导学生看第三段写了“春冬之时”,三峡之景物写得比较多,引导学生思考集中凸显这么多景的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就按照顺序一句句找下去,看到前面的句子都是渲染的,到了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点”的句子原来在段末“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第四段写了三峡的秋景,我引领他们跳出原文,想想“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对秋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能答上“悲凉”、“寂寥”。那么本文第四段有没有这层意思?哪句中有这样的字眼?学生找见“属引凄异”,作为“点”的句子即在此。其他句子如所写景物及引用的俗语歌词等都围绕“凄异”二字进行“染”的。

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初步感知了“点染”手法的概念及运用。通过引导训练,在课外拓展了阅读和写作知识,课后继续进行点染手法的反复训练。学生因此比较清楚地分辨出点染手法,并能理解其中妙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外国语学校(730030)

上一篇:浅谈语文写作与生活 下一篇:写作教学中交互式语言教学法应用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