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思想为初中作文教学增添一抹亮色

时间:2022-08-09 10:51:02

生活作文思想为初中作文教学增添一抹亮色

摘 要: 作者认为要改变学生无话可写、无情可抒这一作文现状,教师应当努力践行“生活作文”的教学思想,让作文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素材;作文命题要紧扣生活、紧贴时代脉搏;引导学生自由为文,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

关键词: 生活作文 初中作文教学 生活体验 作文命题

生活作文思想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他十分强调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作文是生活”是叶老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叶老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论述对当今的作文教学改革仍有着鲜活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积极践行叶圣陶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在实践中验证与发展他的这一思想,并赋予生活作文以时代特色。

一、领会“生活作文”的思想内涵及相关理念

1.叶圣陶关于生活作文的思想。

关于生活作文的精辟论述是叶圣陶长期教学实践的结晶,是他从事写作、编辑,理性思考成果的总结。说到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有一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这些丰富的作文教学思想,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体验和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积累丰富的素材。

2.课程标准中关于生活作文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七至九年级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并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这些指点与建议,强调了作文及作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开展好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用独特的心理感悟生活,用独特的方式表现生活。写作过程既是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认识过程,又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描述世界、表现生活、抒感、表达观点、塑造自我的过程。

二、学生作文与现实生活“脱钩”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对于师生来说,其仍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弯”、躲不过去的“坎”,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笔者曾对学校七至九年级各班学生进行过问卷与书面调查,其中73.1%的学生反映作文无内容可写,68.9%的学生不喜欢作文。这两个数据告诉我们:学生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此外,翻阅学生的作文簿,不难发现“空话、套话、假话、大话”仍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在作文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往往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捉襟见肘、东拼西凑。虽然交差了事了,但写出的作文却远离现实生活,缺乏真情实感,语言文字堆砌辞藻,苍白无力。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习作任务而作文,作文失去了真正的交际意义。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作文与现实生活的“脱钩”。

三、丰富生活体验,让习作之花绽放在生活园地中

笔者认为要改变学生无话可写、无情可抒的作文现状,教师应当努力践行“生活作文”教学思想,给学生作文源源不断地注入清新的“活水”,让作文与生活挂起钩来、牵起手来,让习作之花绽放在生活园地中。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素材。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习作素材的源泉。教师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努力帮助学生在生活的沃土中挖一口井,开掘出生活的源头活水;要引导学生用生活的五彩花瓣,为自己的习作铺出一条成功之路;要让生活的“素材”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进行习作;要努力让学生的作文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要引导学生感悟多彩生活,体验人间真情,领略社会变化,感悟人间事理,获得思想启迪——这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恩社会,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不管是作前指导、作中巡视,还是作后评价,都要指点学生与生活建立联系,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写作体验。教师应利用生活来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情动而辞发,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写作训练的价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2.作文命题紧扣生活、紧贴时代脉搏。

关于作文命题,叶老强调:“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唯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此言告诉我们,作文命题不能脱离学生熟悉的生活而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要拟出能够激活学生想象与思维的题目,让学生产生写作动机,乐于写作。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多跟学生一起活动,跟学生谈心、交流,洞察学生内心世界,对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心理诉求要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再去拟题,所拟题目就能紧扣学生现实生活、紧贴时代脉搏,学生就会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3.引导学生自由为文,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

除了课堂作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自由写作的习惯,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诉诸笔端。教师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写随笔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提倡“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这些应成为教师作文教学的指南和追求。笔者认为,不管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作文命题都应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灵感,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个性思维,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吐露心声、抒感、表达观点的平台,让生活作文思想为初中作文教学增添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周燕.作文就是生活——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札记[J].中学语文,201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蒋仲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彰显年段特点,创设有效情境 下一篇: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