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7 01:57:44

初中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者就“语感”概念的内涵及语感培养的意义、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能力 培养策略

一、“语感”概念的内涵及语感到培养的意义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对于“语感”这个概念,叶圣陶先生给过这样的定义:“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丏尊先生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见,语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条件,语感直接制约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语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语言学家吕叔湘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毋庸置疑,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用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语感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追求分数,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条分缕析,而忽略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进入语文教学的误区。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精神领会得不够到位,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面。对课程标准所提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要求没有很好地落实,热衷于对课文进行琐碎的、理性的分析,课堂教学依然体现“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的落后思想。

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陷入“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言实践”的泥潭。课堂上教师喜欢讲深讲透,唯恐遗漏某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失分;喜欢游离于文本语言之外,天马行空地进行琐碎分析,喜欢给学生布置大量琐碎重复的习题……学生身心疲惫了,丧失了对语文的好感,开始讨厌语文学习了。于是,学生朗读起课文总是不够通顺、流畅,不知如何处理好标点处的停顿和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生动感人,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较为肤浅,不能深刻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生动美妙;对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人文内涵领悟得不够深入,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亲身经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这种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落后的教学行为,跟教师目无语感、忽视语感有直接关系。

三、转变观念,优化策略,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就将语感培养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告诉我们语感培养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策略,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

1.在朗读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无不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语言生动活泼、句式结构严谨、情感内涵丰富,集内容美与形式美于一体。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美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学家朱光潜倡导“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他的精辟观点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便是语感培养的要义。笔者认为通过朗读与想象,可以把缄默的语言文字化做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与启迪。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笔者反复让学生个别朗读或集体诵读,让沉寂的文字变成活泼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学生仿佛来到那充满自由、富有生活气息的百草原,眼前浮现出菜畦、桑葚、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以及黄蜂、叫天子、蟋蟀等有趣的动物。通过朗读,学生享受着百草原的无限情趣,不知不觉地走进作者心中的“乐园”,当然,语感能力也不知不觉地有所发展。

2.在揣摩与品味中培养语感

抓住语言文字用心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策略,也是语感培养的关键。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事实的确如此,只有揣摩到位,理解透彻,方能捕捉到语感,方能促进语感能力的提升。如《背影》一文对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一事在动作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连用了七个动词:走、探、穿、爬、攀、缩、倾,笔者让学生通过朗读进行想象、揣摩,感悟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情形,感悟父亲对“我”的爱。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学生既明白语意,又悟到语言的情味与内涵,达到语感培养的目的。如讲完《背影》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揣摩、品味:作者为什么不用“回忆我的父亲”或“送别”这样的题目?通过比较、思考与讨论,学生达成共识:“回忆我的父亲”这个题目太通俗,而“送别”这个题目又表现出凄婉之情,它们都不如“背影”这个题目富有含蓄之美,同时,背影又是定格在作者心中的一个美好意象,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通过揣摩,学生不仅明白了“背景”这个题目的妙处,更增强了语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第6版.

[2]程稀.夏丏尊与现代语文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第1版.

[3]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第4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1版.

上一篇: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下一篇:试论中职语文实践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