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让语文课堂如此多娇

时间:2022-05-25 06:37:54

质疑,让语文课堂如此多娇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字音、字形、词语、成语、句子、修辞等,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学习作品的内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摘录、圈点、简评等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随着学生这些语文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解答、反思。另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加强语文学科与他们的联系、融合,可以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背景知识、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相互渗透,从而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加强。

二、训练批判性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做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把“蔷薇花定位为最弱小的!同学们认同这种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蔷薇花不是最弱小的,它还保护了花下的小草、小蚂蚁等比它更弱小的动植物。”有的说:“我认为蔷薇花、小草、小蚂蚁也不是最弱小的,风雨才是最弱小的。因为风雨看起来虽然疯狂,但这些动植物最后战胜了它。风雨过后,花儿更艳了,草儿更绿了,小蚂蚁又去劳动了。”巧妙的点拨唤起学生潜伏的批判性思维,引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我们就会常常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

三、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金钥匙。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问题。

(1)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学生能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故都的秋》,题目中“故都”能否换为“北平”?为什么?

(2)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难来突破。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失常了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3)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中寻找疑点。《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后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是全文的文眼,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了不起?

(4)抓住课文的重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比较,从中发现疑问。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点就会得到深刻的理解。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是如何安排这三天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三天之间的内容有何联系?

(5)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篇目写和他的大黑骡子关系密切?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2.从答题中学会问问题。

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和老师设计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

(1)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什么的?这首诗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点明了哪些内容?

(2)开头两句创设了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间两句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画面?他是如何描写这个画面的?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

(4)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样引导提问学生,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习诗歌鉴赏的内容后,可以启发学生“让你自己学习古代诗歌,你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学习?”,然后引导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来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假如我们平时都能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自然潜移默化,从而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并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上一篇:殷商体育弹射的发展和演变探讨 下一篇: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分析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