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绿釉相扑俑

时间:2022-08-09 07:30:13

【前言】宋代绿釉相扑俑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责编 潇 然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罕见的宋代绿釉相扑俑,该俑为手塑,陶胎,低温绿釉。俑被设置在长3.6厘米、宽2.7厘米的长方台座上,通高6.4厘米。二俑皆,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绷护裆带,弓步俯身。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昂首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对方臀部,左手抱腰,力决胜负。居下者亦不甘示弱,面部向内,双手紧扒对方左右股,作竭力奋争状。俑身饰阴线圈似象征大汗淋漓,汗珠如豆,更增添了二者相持不下,难解难分的紧张感。

看到跃然面前的相扑俑,不禁使我们联想到至今仍盛行于日本的相扑运动。“相扑”即古代的摔跤,又称“角力”“角抵”。它是由古代蚩尤戏、百戏逐渐细化而来的。传说蚩尤头有角,与黄帝斗,即以角抵人,其后有蚩尤戏广布冀州民间。南朝梁任防《述异记》:“秦汉间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说明了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受动物之间为生存而相争斗的启发,形成了角抵这种活动。《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汉亦泛称各种乐舞杂技为“角抵戏”,并与百戏通用。“百戏”即为其总称。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壁画、画像石中,此类题材甚多。百戏直至唐宋仍甚流行。

当今之世,由古代相扑之类演变而来的竞技运动更细化了,如盛行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摔跤活动、日本盛行的相扑与韩国盛行的柔道等运动,都是勇力和智巧的较量。尤其相扑,特别受到日本人的喜爱,不仅保留了“相扑”这一古老的名称,而且相扑手的装扮在中国古代相关文物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形象。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相扑运动,古今性质上也大有不同。古代是用来战胜敌手和生活娱乐的手段,而现在则是人们强身健体、体育竞技的文明运动。首先,古代相扑是军事上战胜敌人的手段。《谷梁传》载僖公元年“鲁公子季友帅师败莒于丽,获菖絮……公子季友谓絮曰:‘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佐传》载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已,而W(gǔ,意吸饮)其脑”,可以想见其中隐藏的凶险与惨不忍睹的血腥场景。其次,在古代它也是统治者娱乐的手段。唐代《续高僧传》记载,隋文帝时有西番人善相扑,无人能胜。隋文帝为显示大隋王朝的威风,特诏高僧法通与番人角力,西番人大败。唐代宫廷中有个号为蒙“万赢”的著名相扑手,供奉懿宗、僖宗、昭宗三朝,从事相扑数十年,每战必胜。“万赢”号自此而起。到了五代,统治者还以角抵作赌注为戏。《五代史・李存贤传》载:“存贤少有材力,善角抵……庄宗自矜其能,谓存贤曰:‘与尔一搏,如胜,赏尔一郡。’即时角抵,存贤胜,得蔚州刺史。”

有关角抵的文物时有发现。陕西长安津西客省庄战国末年墓出土两块透雕角抵铜牌,皆为腰带上的饰物,上镂两棵大树,树下有两匹鞍鞯齐备的骏马,两马间二人角抵。两人均是披发,着短上衣和肥大的裤子。按其面容、发型、服饰等特征,似为匈奴骑士。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两个木篦子,在圆拱形的篦背两面饰有漆画人物,其中一面绘角抵图。图中3人装束完全相同,上身,下着护裆短裤,赤足,头挽髻,腰系长带。图的上方飘垂着打结的帷幕,标志着这场角抵赛是在高台上进行。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汉墓中壁券顶东侧彩绘有一幅角抵图,两个彪形大汉以帻束发,赤膊,着犊鼻祷,角力以争胜负。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绘有两个力士角抵图,并伴中有一人作裁判。敦煌莫高窟有一幅北周时代的相扑图,2人头梳丫髻,裸上体,着短裤。前者匍匐在地,似将败,不服,欲待机而起。后者右手紧握前者的右脚脖,左手顺背紧按前者颈部,竭力降服对手。生动地展示了南北朝时代的相扑活动。

责编 潇 然

上一篇:日本“古董大市”掠影 下一篇:艺超藏品赏析(瓷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