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军的强军实践历程

时间:2022-08-09 07:24:44

浅析我军的强军实践历程

【摘 要】我军自创建之日起就开启了强军实践历程,先后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强军实践,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的强军实践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强军实践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强军实践都是我军的自我完善和壮大,是我军保持战斗力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强军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建设

自八一南昌起义,我军经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辛历程,现已成长为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军队。回顾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可以看到,正是在已走过的80多年中的强军实践成就了这支军队的光辉历史,也为今后的强军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强军实践(1927年-1949年)

我军自创建之日就开始了它强军实践的历程。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建了一支无产阶级新型军队。为了使这支军队能够担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担,等领导同志积极探索建军强军之路,使我军出色地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

(一)确立和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确立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首要条件,是我军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关键。1927年北伐革命的失败,让对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上,正式提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并提出建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要求。那么这支军队应该由谁领导呢?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要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南昌起义后,在红军部队中建立了各级党委和党支部,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途中,对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明确提出了实行党委领导的基本原则,使红军的党委领导制度走上了健全的道路。1931年11月,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我军错误的取消了党委制,到遵义会议才得以恢复。抗战爆发后,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险些放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妄图利用国共合作的机会取消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1938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六中全会上反复强调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要求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进一步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和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军从创建之日起就是人民的军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军为人民服务的本质。1927年秋,向秋收起义部队指出,这支军队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1945年,在中共“七大”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说:“这个军队……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唯一的宗旨。”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概括了我军的建军宗旨,它充分体现了我军无产阶级性质,是我军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建立民主制度,制定严格纪律

建立民主制度与严格执行纪律,是建设我军的两项相辅相成的重要原则。建军初创时期,先后提出了把官兵待遇一律平等、做民众工作和不虐待俘虏等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937年,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完整地将我军政治工作概括为“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原则。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利用作战间隙,在全军开展了一次新式整军运动,提出了在军队内部要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的政治工作方针。在强调民主制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纪律问题。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政治部对红军在初创时期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做了调整。1947年,起草了《中国人民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建立民主制度和执行严格纪律保证了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为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四)创建正规化、现代化军队

随着我军的发展壮大,等领导同志越来越注意到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问题。1941年,接受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关于“精兵简政”的建议,在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八路军、新四军普遍实行了精简整编,缩小机关,充实连队,减少指挥层次,并将主力旅与军分区合并,加强地方部队。在简政方面,各抗日根据地切实整顿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央军委适时提出了军队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要求。

二、建国至改革开放期间的强军实践(1949年-1978年)

建国初期,我军确立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军”的目标,先后多次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

(一)创建现代化合成军

新中国建立时,我军还是一个以陆军为主的军队,建设结构合理的合成军队成为我军强军实践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创建了空军。到1950年秋已经建起了4个航空兵师,装备战斗机200 余架,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以突击培训的方式共培养出飞行员5945名。其次创建了海军。1949年10月,我海军领导机关成立,通过聘请苏联专家、购买装备、学习技术等,在短时间内海军逐步成长壮大起来。再次创建了各技术兵种。在短短几年内坦克兵、高射炮兵、工程兵等各技术兵种就得到了长足发展。最后建立二炮。1966年7月,我军成立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至此,我军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演变,为建立现代化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武器装备,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建国之后,我军通过引进的方式快速实现武器装备更新。截止1954 年,中国用苏联的制式武器和仿制品装备了106个步兵师、18个地面炮兵师、3个坦克师和23个航空兵师,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军装备的标准化、序列化。另一方面,我国还逐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建成了兵器、航空、船舶、电子等一大批军工骨干企业。与此同时,我军决定研制战略武器, 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国防现代化水平缩小至10年左右。

(三)正规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在现代化武器装备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我军的正规化建设也提上日程。新中国成立时,我军总员额达到550万人,部队的规模和结构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历史任务,精简整编成为一项重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我军经历了4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受“左”倾思潮和的影响,我军出现了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军员额超过600万。1975年6月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历史性的讨论和重点解决了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等重大问题。1975年至1984年,我军又经历了3次精简整编。正规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逐步建立起军事法规体系。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同年,我军实行薪金制、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三大制度。“”期间,军事法规制度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军事立法工作基本停顿,“”结束后,军事立法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一大批军事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和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军事法规体系的创建工作。

(四)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

人才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根本。新中国成立时,我军总体文化素质很低,与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强大国防军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1954年1月26日,在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闭幕词中强调:“今后培养干部的方法,主要依靠办好院校,同时抓紧组织广大干部的在职训练。”这一时期,我军创办各级各类军事指挥院校和专业军事技术学校,培养军事指挥和专业军事技术干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院校便已形成规模,逐步建立了初、中、高等级具备,专业技术门类齐全的军事教育体系。使院校建设遭受严重破坏,结束后军队院校得到恢复,并有又重大发展。院校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为我军成为我军强军实践的重要一环,为强军实践准备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强军实践(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国家战略的转变,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也逐渐实现了转变,即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迹上来。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军的强军之路已走过30多年的时间,30多年间的强军之路是追赶世界先进军事潮流的强军之路,是我军不断自我完善的强军之路。

(一)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我军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确保军队的性质,我军果断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首先,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筑牢军魂意识。从提出“党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到同志“ 提出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都显示我军强烈而坚定的军魂意识。其次,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与时俱进,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同志一系列决策指示为指导引领思想政治建设。再次,加强军队党的建设。近年来,我军愈发重视军队党的建设,同志提出要全面加强军队党的建设,认真落实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从政治上考察和使用干部,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二)以新军事革命为牵引提升我军现代化水平

海湾战争的爆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以此为背景,我军开始了新军事革命浪潮下的现代化进程,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我国战略性武器装备得到了长足发展。1986年,我国启动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围绕国防现代化建设需求,发展中国新的战略威慑手段和新概念“杀手锏”装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地地洲际导弹试验、潜地导弹发射成功,导弹核潜艇建成下水等先后发射成功,2012年9月,“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列装,标志着海军实力有了质的飞越。

我国的航天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重大航天工程取得突出成就。其中,中国先后连续成功发射10艘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飞行器,实现了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应用性飞行试验。探月工程成功实现了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任务,二期工程也取得重大进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形成4个系列的成熟产品,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

(三)不断调整体制编制,进一步解决结构性矛盾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需要的是一支精悍、合成、高效的军队。1985年的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1997年党的十五大宣布我军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2003年进一步裁减20万。从2006年开始,施行文职人员和非现役公勤人员制度,改革军队力量构成和用人制度。经过这几次大精简整编,人民基本完成了“消肿”的任务,数量日趋精干,结构更加优化,整体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在精简整编的同时,我军的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军事法规建设明显加快,至2005年底,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为龙头, 15部专门规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181件军事法规、88件军事行政法规、3000多件军事规章构成的军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四)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部队训练向实战化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防和军队的建设转移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在较为和平的环境之下,如何保持和提高战斗力是我军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军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了军事训练全面转型,我军立足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推动机械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转变,军事训练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极大提高了我军战斗力水平。邓小平强调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他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主要是靠教育训练,后来历届领导人多次强调教育训练的重要性。2014年3月,经主席批准,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意见》系统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措施要求,为全军和武警部队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提供重要依据。

上一篇:城市已婚独生子女居住方式刍议 下一篇:超越“淑女”和“女汉子”:女性教育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