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物色”

时间:2022-08-09 06:25:17

摘 要:“物色”一词的意义从古到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由“物”和“色”的语素义入手,分析“物色”的各项意义及语素之间的意义组合关系。

关键词:“物色”;语素义;意义组合

“物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一个义项: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这是“物色”的现代常用义,也是我们看到该词首先会想到的意义。笔者查了使用“物色”一词的上百个例句,其现代的基本用法都是作动词。不过,“物色”一词源远流长,从古到今有多个义项。

一、“物”和“色”的语素义及“物色”的多个义项

1.“物”的意义

在《辞海》中的意义有九项并分别列有书证:(1)事物。《列子・黄帝》:“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陆机《漏刻赋》:“妙万物而为基。”也专指外物,环境。(2)内容;实质。如:言之有物;空洞无物。(3)杂色牛。《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4)也指杂色旗。《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觯杂帛为物。”郑玄注:“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无饰。杂帛者,以帛素饰其侧。”(5)泛指颜色。《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郑玄注:“物,色也。”(6)相;察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方土。”杜预注:“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7)在法学上指依法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并能为人所支配的一切物质资料。如:埋藏物;漂流物;沉没物等。(8)与“心”相对。物质的简称。如:唯物主义。(9)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西周初期的“物”已具有较完整的存在物的意义。战国时,老子以“物”与“道”相对,提出“道者万物之奥。”(《老子・六十二章》);孟子以“物”与“我”相对,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都认为精神凌驾于物之上(P1748)。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有十四项,包括:(1)杂色的牛。(2)形状;颜色。(3)杂色的帛。(4)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物体。(5)指社会、客观环境。(6)物产。(7)人;众人。(8)类;类别。(9)标记。(10)指说话或文章的实际内容。(11)观察;选择。(12)量词;件。(13)通“z”。死。(14)姓(P1660)。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有四项,包括:(1)东西,事物。(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3)内容;实质。(4)姓(P1447)。

2.“色”的意义

在《辞海》中的意义有七项并分别列有书证:(1)即“颜色”。人视觉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引起人目不同的颜色感觉。(2)脸上的神色。如:气色;和颜悦色;勃然变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也特指作色。(3)女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4)品类;种类。如:一色一样;各色人等。(5)景象;光景。如:喜色;夜色。《庄子・盗跖》:“车马有行色。”(6)品质;质量。如:音色;成色;足色。(7)佛教指一切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并非全指物质现象。与“心”相对(P2299)。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有六项,包括:(1)颜色。(2)神态;气色。(3)作色;变色。(4)美色;女色。(5)景色;样子。(6)品类;种类(P1354)。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有八项,包括:(1)颜色。(2)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3)种类。(4)情景;景象。(5)物品的质量。(6)指妇女美貌。(7)指。(8)姓(P1178)。

3.“物色”的意义

在《辞海》中的意义有四项并分别列有书证:(1)古时祭祀用的牲体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肥脊,察物色。”(5)指形貌。《后汉书・严光传》:“乃令以物色访之。”李贤注:“以其形貌求之。”引申为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如:物色人才。(3)谓诸色物品。《旧五代史・周太祖记一》:“旧来所进羡余物色,今后一切停罢。”(4)犹风物、景色。《西京杂记》卷二:“高帝既作新丰,并牧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颜延之《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P1748)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有五项,包括:(1)牲畜的毛色。(2)形状、容貌。(3)景色。(4)物品。(5)搜寻(P1660)。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有一项: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P1449)。

二、“物色”一词的各个义项与“物”和“色”语素意义的关系

“物色”在《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共有五项。下面我们就逐一分析各个义项与语素意义之间的关系,并列出书证。

1.古时祭祀用的牲体的毛色

在“物”的义项中有“颜色”这个意义,如:《周礼・春官・保障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物”即颜色。)在“色”的义项中也有“颜色”的意义,如,《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色”即颜色。)这样“物”和“色”都有“颜色”的意义,二者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古时祭祀用的牲体的毛色”这一义项。

2.指形貌

如,《后汉书・寒朗传》:“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物色”即形貌。)“色”有“神态、气色”的义项,如,《论衡・变虚》:“人病且死,色见于面。”(“色”即气色。)“物色”这一义项应是由“物”的“颜色”义和“色”的“神态、气色”义组合而成。

3.谓诸色物品

如,《旧五代史・周太祖记一》:“旧来所进羡余物色,今后一切停罢。”(“物色”即物品。)在“物”的义项中有“事物”之意,如:《史记・乐书》:“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即事物。)在“色”的义项中有“品类、种类”的意义,如,梅尧臣《吕晋叔著作遗新茶》诗:“其赠几何多,六色十五饼。”(“色”即种类。)“事物”与“种类”的意义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物色”的“诸色物品”这一义项。

4.风物,景色

如,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物色”即景色。)“4色”有“景色”的义项,如,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色”即景色。)所以,“物色”的此义项应是由“物”的“事物”之意和“色”的“景色”之意组合而成。

5.搜寻,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馀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物色”即搜寻,寻找。)“物”有“观察,选择”之意,如:《左传・成公二年》:“物土之宜,而布其制。”(“物”即观察,选择。)由此可见,“物色”的这一义项应是由“物”的“观察选择”的意义和“色”的“颜色”“神色”“女色”“景色”之意组合而成。

参考文献:

邢福义.现代汉语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厦门房价涨幅超过合肥 下一篇:毕业季房租5年涨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