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伴问诊”的课改教学管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09 06:23:45

基于“同伴问诊”的课改教学管理调研报告

摘 要:课改改到深处还是在课堂,“同伴问诊”式课改教学调研旨在充分发挥本校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使之成为本校寻找突破课改瓶颈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同伴问诊”,深入课堂一线调研,发掘教师课改教学行为的亮点、问题。从“导学案编制与使用”“课堂流程规范”“学生展示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及时性”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学校课改教学管理机制。

关键词: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导学策略

一、“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背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关键”,“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工程。目前,教师在接纳课改的思想观念上有了较大转变,但在课改科学有效实施学与导有机结合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急需改变之处。为深入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规范课改课堂教学行为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由校内语、数、英、科和思品社会五门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同伴问诊小组,深入七年级课堂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教学动态,通过传承经验、反思不足来促进教学常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校课改的稳步发展与提升。

二、“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实施步骤

1.学校制订课堂调研具体方案。明确调研的学科、调研的主要内容、时间及方式,成立学科校内“同伴问诊”小组。

2.“同伴问诊”小组召开碰头会,组员分工明确在课堂诊断时关注的不同角度,随后在规定时间内听七年级的相应课程,要求听遍七年级备课组所有任课教师的课,每人不少于4节课。

3.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评估量表》(见附表),“同伴问诊”小组成员就自己课堂观察的重点角度撰写课堂诊断报告,由组长汇总后梳理本学科七年级教师在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存在的问题、建议等形成综合性诊断报告。

附表:《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评估量表》

4.召开调研总结会,由各“同伴问诊”组组长分析七年级课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5.各备课组举行课改课堂过关展示课。

三、“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分析结论

对各学科“同伴问诊”课改课堂调研报告加以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值得肯定之处

1.所有教师均在努力地改变教学理念,尽力理解导学课堂的真正意义并付诸实践;

2.课堂流程基本完整,学生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熟悉。

3.班级学生精神面貌较好,学生学习兴致较浓,对学群学初显成形,学生的表达、板书较好,部分班级学生敢于提出变式问题来抽考他组同学,已初具质疑的成效;

4.老师都在思考怎样操作课堂才更有实效,每个人都明白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探究,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合作导学课堂的很多疑问及想法。

(二)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编制与使用方面。

(1)导学案设计不精细。导学目标不明确,编排上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不能体现导学的有效导向性。有时存在着题目量过大、题型不够典型的问题。

(2)导学案编制习题化。类似于练习卷,模块不够完整,未能体现六步三查的原则。

(3)导学案预习缺指导。导学案下发给学生后,部分教师只告知要完成的内容,缺少对学生预习做有效学法指导。比如,哪些需要先看书,划找概念,做好例题。

(4)课后导学案少“二批”。课后没有回收导学案,二次批改导学案订正及检查当堂检测的完成力度不够,导致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及知识巩固情况。

2.课堂教学组织方面。

(1)课堂教学流程不完整。教师剥夺了学生展示、质疑、点评的权利。在学生展示中出现错误教师急于纠正,展示完就急于点评,视整个学生展示形式为自动化的PPT;课堂评价表中打展示分、点评分未成为一种习惯。

(2)学生展示能力不均衡。小展示效率不高,主持人调控能力不够,时间比较拖拉;在大展示环节中,学生的点评应该基于该题的本位知识或知识延伸、补充、质疑等,不能把点评环节变成抽查展示组内学生,这样使得展示组的学生提心吊胆,最终失去展示动力;个别班级学生在展示时(尤其是理科)以说为主,板书较少,缺少示范。

(3)教师有效调控不到位。教师巡视不够,没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小展示时内容分配、对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环节拖沓;小组准备大展示群学时,同组代表上黑板书写时,其余学生组织不是很有秩序,此时教师应要求其余学生继续小展示,鼓励C层学生讲解;教师在大展示环节很少指出学生展示姿态、声音不到位这类表达交流仪态上的问题;学生点评过程中遇到相互纠缠时,教师未适时介入或点评随意,补充讲解超前知识过多,人为制造难点。

(4)同伴导师作用未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徒弟方式单一,小展示的一帮一或小组群学时出现学困生无法融入,部分班级以说为主,但没有面对题目,而是隔桌人对人地教,直接导致B、C层学生跟不上甚至听不懂、不想听;交流过程成为听写或抄答案的过程。

四、课改课堂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有集体备课机制,但备课活动开展不够深入。集体备课过分关注题目的选用,而缺乏对教学源点的定位,只讨论例题或习题的好坏,缺乏关注通过何种活动形式、提供何种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最有效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从而出现了导学案编写习题化倾向、使用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2.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以致在以合作导学为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传统课堂以老师讲为主的“全收”型到现在全部扔给小组或学生的“全放”型,忽视了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出现了预习指导不到位、课堂教师点评介入不及时等情况。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打分比较浪费时间,从而忽视课堂评价表的实际作用与价值,造成评价的激励作用打折,不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对学生骨干学习技能的培训指导不够系统。行政组长、学习主持人、学科小助手、同伴导师在课堂中如何各司其职,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规范。学校有对学生骨干的通识培训,但缺乏序列化的细致指导,从而造成课堂展示环节节奏拖沓、无法流程自动化等问题。

五、基于“同伴问诊”的教学管理改进策略

1.加强集体备课,凝聚智慧,达成共识。完善“三线四化”的导学案编制原则,真正使学生能学、善学、乐学。“三线”即导学案编制中从课堂调控上要考虑知识线、活动线、时间线;传统课堂中主要关注知识的线性展开,即知识线的流向问题,在先学后教的导学课堂中更要关注活动线与时间线的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光要思考问题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组织学生活动进行这个知识的教学以及学生活动的时间预设。“四化”即导学案编制中从技术层面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程序化、程序能力化、能力潜移化。知识问题化是目前导学案编制的主流形式,但对于问题程序化缺乏足够的探索与研究;问程序化指的是对同一类型的问题(比如概念教学),要形成模式化、流程化、程式化的问题探究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强化学习中使程序化的概念学习程序变成自身的一种能力,看到概念问题,就知道如何操作、如何预习了;最终是这种能力能潜移转化为自身的多元技能。为确保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由中层及校级领导担任各学科集体备课责任人(包科行政)。

2.通过讲座、同伴诊断交流,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让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试错中成长,不要苛求学生展示一定完美,个个导学案做得理想。学生的展示是为了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质疑是为了纠正错误,教师引领是为了提升思维总结方法和规律。一个错误的展示有时候比一个完美的展示更精彩、更有价值。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急于求成。

3.研究课堂各环节的有效性,完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学习效益。在课堂普适性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开展学科不同课型的范式研究。实质上,模式不仅仅是课堂流程,从“策略”上讲,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改变方法而改变教师的思维习惯,完成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这种“导师”行为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就是在以下流程中研究如何有效地“导”。预习环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预习,针对不同课型形成不同的预习指导操作流程;小展示环节:指导如何合作,组内组建设,同伴导师引领以及组内组发展评价、同伴导师有效行为评价的指导等等;大展示环节:关注展示技巧、每组展示学生分布、小组成果形式、教师点评技巧、教师追问的时机把握等等;课堂小结环节:指导小结形式,如思维导图或者是课后落实等。

具体而言,每节课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完成展示,放手让学生进行点评,要学会放手。放手不是放任,放手是有效组织学生活动,教师适时适当地介入引领、有效点评等。教师何时分配大展示任务与各小组如何进行小展示环节两者之间该如何调控,应视课型和内容合理安排。在小展示时,教师要指导行政组长有效进行分工、关注C层学生的参与度和A层学生对B、C层学生的辅导。小展示交流和大展示准备,起初时老师必须亲自示范和指导,小组内的展示,需要教师一对一地教怎么样去讲题给学生听。在大展示环节,若黑板上出现错误答案、展示工具准备不够、学生展姿不对或大展示准备不充分时,教师要及时指出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一个小组的任务分工出现问题,小组的凝聚力也势必受到影响,出现在黑板上的答案应该是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要个人单打独斗。这样的课堂效果的出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应该是个不断会出现新问题、不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点评能力?教师在发现问题时,必须叫停、及时纠正,必须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示范和引导,使学生的点评逐步向深度和高度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相互成长的过程,老师应讲出学生讲不出的话,同时老师要通过不断的铺垫和引导,让学生讲出自己想说的话。教师个人点评小结时,板书应写在学生大展示时题目所在的板块旁边,便于学生课堂中及时归纳总结。

4.研究课堂评价表的教育价值,挖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课堂评价表是一堂小组合作课堂必备的评价“武器”,也是反映小组合作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指标。课堂评价表的分值中隐藏真的教育智慧。比如,预习分数低――意味着小组独学出问题,教师要介入指导;小展示得分不高――意味着小组的合作不到位,可能是组内组建设出问题或是小组的组内分工存在问题或是小组组规不具约束力,要对症下药,继续深入开展小组成员分层培训;大展示得分不高――意味着展示不到位,存在着非知识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也可能是小展示不到位等,需要进一步开展同伴导师培养工作;点评分集中或3分点评分出现――通过研究1分点评的分布图可以找到原因,通过分析3分点评产生原因可以帮助教师改进导学案编制以及课堂活动线的组织等。在课堂评价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打分机制,及时加分或扣分,并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关注C层学生的小展示表现,教师应有效利用合作打分这一环节来有效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个人行为的对与错。教师要非常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每个环节的分数,并说出扣分和加分的理由,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非常清楚评价标准,课堂的评价便可以更加规范和有序,学生也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虽然短期来看确实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是教育毕竟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舍得花时间在小细节上,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绩。研究课堂评价表中分值的分布以及产生原因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活动的组织,让课堂评价表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为课堂评价而疯狂,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题。

5.改变传统的主题教研形式,形成特色的问诊式观课研究模式,促进导学课堂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从原有的“坐听、静看”观课形式转变为现有的“走听、与上课教师即时互动、介入学生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教研组根据学科特性而构建的主题观课方式可以大大促进课改向深度发展,如观课的形式、教师课堂追问的时机与技巧、观课中教师介入学生合作对学习小组建设的价值等。

6.进一步完善小组建设。通过对行政组长和学科小助手的系列主题培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执行率,提高课堂流程的规范性。开展同伴导师的说题大赛活动,健全同伴导师培养工程。

对课改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团队力量的支撑。“同伴问诊”式课堂教学调研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深入教学一线,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更接地气,成效显著。课改需要结伴而行,“同伴问诊”助推课堂教学的力量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解放学生:育人模式改革的浙江样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04.

上一篇:探讨如何提升初中毕业班物理复习课的效率 下一篇:在课改中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