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挥霍”

时间:2022-08-09 05:54:15

母亲的“挥霍”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奶奶唠叨着骂母亲“不会过日子”“简直就是个败家子”。母亲被骂急了,就反驳:“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创造出来。”奶奶更来劲:“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婆媳俩用领袖的话做武器斗了好多年,永远也没分出个胜负来。

那时候在许多人看来,母亲也“的确”是个不知节俭的女人。比如,大多村民都在为将来盖房和购置机械省吃俭用、点滴积累,母亲却几乎把每年的微薄收入全用在了全家人的吃穿上。在很多主妇为每周一次甚至更久吃顿肉而心疼的岁月,我们家却是每天有蛋有肉有水果有奶粉,新鲜蔬菜自不必说,农村人的惟一优势。遇有家人谁的生日,母亲更是有了“大快朵颐”的理由。记得奶奶50岁生日那天,奶奶险些掀翻酒桌,“吃吃吃,你就知道吃,这顿饭你吃掉了我们家多少片瓦、多少块砖啊!我们家非让你吃成穷光蛋不可!”母亲没有正面顶撞,其理由却有点“言之凿凿”:“可你哪见过咱们家这样的穷光蛋啊,一个个红光满面。要不是咱们家伙食好,你的孙女会这么健康和漂亮吗?你会这么年轻、被不认识你的叫‘小媳妇儿’吗?”爱臭美的奶奶不由“扑哧”一声笑了。

记得小时候,每当开饭的时候,很多小孩子总爱端着碗来我家“聚堆”,我至今记得他们望着我的饭碗“吸溜吸溜”猛抽鼻孔的模样。那时候,我的穿着也是很有“档次”和最为时尚的,上学后学校凡出头露面的事情,也都是非我莫属。我们家虽不富裕,而我在孩子们心目中却一直“高高在上”,并一直是他们羡慕和效仿的对象。我的自信心和心理优势,也是自小就形成的,以至长大后,不论人前人后、台上台下,或身处多么悬殊的环境,我都很少有自卑和发怵的时候。如今分析,除了“丰衣足食”的优越感,母亲的“贵族”出身也给了我一定的心理暗示。母亲常对我们讲起她祖上的荣耀:她姥姥的姥姥曾经是清朝铸币官员的夫人,还说我好歹也是带有贵族血统的人。

我考进县高中后,家中经济压力骤增,母亲就和一帮村民结伴去新疆打工。冬初回家前夕,得知学校宿舍取暖很差,母亲当即为我买了质量最好的羊皮褥子和一件金貂皮背心,临了又为爷爷、奶奶各买了一条皮裤,为爸爸和她各买了一件皮衣。如此一来,除花光她所挣的近两万元,还向同伴借了一千多元。“败家子!就知道吃穿享受,你以为你是地主家的阔太太?”奶奶简直气破了肚皮,把母亲给她和爷爷买的两件皮衣扔到了院里。母亲的理由依然充足:“这钱是花了一大疙瘩,可能穿二三十年呢,并且年年穿的都是高档货,长脸。再说,你和爸还能有几个二三十年?不让你们的老寒腿发作,少得病,比啥都强。”这年冬天遭遇多少年不遇的酷寒,不少同学感冒、冻伤,甚至住院。而我却度过了有生以来最为温暖和幸福的一个冬天。

母亲有句口头禅:“好身子是金疙瘩,滚到哪里都亮光光;病身子是黑窟窿,扔多少钱都听不到响儿。”高三第一学期,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同学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等原因患上了白血病。母亲更是有了挥霍的理由,当即把我的生活费增加了两倍。

一路“锦衣美食”到北京传媒大学毕业。找工作阶段,母亲更是做出“惊世骇俗”之举,一次性给我卡里打了12万元,并作了具体安排:每月3000元左右至少租个一居室,2000元为生活费用,安居才能乐业,两年内保障我衣食无忧。之后不久又往我卡里打了8000元“专款”,让我买辆最好的电摩代步。她还特地打电话一再重申:“穷没根,富有底,只要有人,什么都会有。钱是人赚的,该花就花。”

兜有银两,出门不慌;住有暖床,睡觉好香。如此优越的先决条件,让我在应聘的过程中自然要比那些居无定所的“北漂”同辈人多一份自信,也更容易找到可心的工作。工作刚刚一个多月,一天夜里我接到一个电话,一接通就听到奶奶在电话里吼:“疯了疯了,你妈简直是疯了!败家子……”原来,那笔巨款是家中的全部积蓄,用来盖新房的,而买电摩的“专款”为母亲卖掉家中的那头奶牛所得。奶奶骂母亲不会过光景,母亲却不温不火,耐心解释,说孩子就是这个家最好的“光景”。在我们家乡,“光景”有“日子”和“家产”两个意思。

我信心满满地安慰奶奶:“我妈那样是不对(我只能违心这么说),但也只是暂时存我这儿,我绝不会乱花的。因为我现在的工资够我用的,只是存‘大钱’得到以后了。”奶奶得知我月薪有5000多元,直说“小丫子你就给我吹吧”,笑得却像个孩子似的。

我的男友家在北京,是我大学同学。在京工作第二年,他的父母提出见面,我略施淡妆就去了。当得知我家在农村,他们没有“本能”的反感,反而一再说我有意低调,或是在考验他们。面对男友的一再证实,两位老人愈加喜悦满怀,认为我即便真在农村,父母也必定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男友就又把我母亲“姥姥的姥姥”的事儿讲了起来,这竟又成了两位老人那些“判断”的佐证。最后的结果是,他们要定了我这个儿媳妇,当天就硬塞给我一个大红包作见面礼。

母亲“挥霍”的是钱,为我赢得的是健康和自信。我想,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也就足够了。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13年第9期)

上一篇:“买一退九”的经营智慧 下一篇:养个“没用的”留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