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2022-08-09 05:50:5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党的价值目标,其实质是马克思"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早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就已经提出,经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多才多艺得人”或“全才”这种鲜明人格典范的大力倡导,人的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贯通西方整个文化领域的崇高社会理想。从伟大的文学家如卢梭、歌德、席勒,到伟大的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再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对这一理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依此作为有力武器,批判旧的分工制度给人造成的裂解和畸形,呼唤全面完整的人的出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既来源于前人又超越前人。他不仅从批判旧的分工制度给人造成的片面畸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而且站在科学观和价值观统一的高度,分别考察了“三大社会形态”下的人发展方式和特征,具体揭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怎样由统一到分裂再到新质基础上的统一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进程,从而引导人们从旧思想家们长期困惑中走了出来,克服了他们学说的空想性和浪漫主义倾向,为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0页)马克思从三大社会形态中考察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发展从原始完满的人到片面独立的人再到“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73页)

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追求。从我们党的发展历史同样可以看出,追求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理想和宗旨所在,是长期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灭剥削,实现无产阶级政治上的解放。没有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建国以来,我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消灭贫穷,摆脱物质生活资料匮乏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各反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长期以来妨碍和制约发展的最大障碍,即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历史跨越。但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并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就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为前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和谐、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会严重妨碍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促进和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今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拜金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公平诚信缺失、正义友爱弱化、道德滑坡等问题。因此,构建以"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为特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前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互动共生的历史过程。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的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与激烈竞争,离不开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驾驭当今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它提供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持。

(作者单位:邢台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篇:《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运用 下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